为非洲免除23笔债务,中国是“好大喜功”吗?
2022年08月26日 58 次浏览8月1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上,中方表示:致力与非洲国家的共同发展,将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23笔。
一些人不明白,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不是一回事,免除非洲债务与免除国内房贷完全是两码事。一时间,不分青红皂白讽刺政府好大喜功,不顾人民生活的屁话连篇,仍旧是那套把宏大叙事捆绑个人喜好的幼稚行径。何况免债是世界各经济大国对非外交的惯例,追债追急了导致政变,新政府不认账,没收外资、驱逐外国人怎么办?免一笔债,就能保证开采权和海外资产安全,多划算。再者说,中国低息贷款的审核条件严苛,通过的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国企业负责建设,采收的非洲矿藏也都运往国内,早就挣回来了。
中国政府在国内给公务员发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基建的钱,来自的是财政收入(税收),对外投资的钱则来自外汇储备。201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4万亿美元,约等于俄罗斯和印度的GDP总和。2020年8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消息: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31544亿美元,连续4个月正增长。
外汇储备为什么不能直接在国内用?因为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是美元,而中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举个例子。
某中国企业承接了一份价值50万美元的海外订单,交易完成后,该中国企业的账面上多了50万美元的货款,但想用这笔钱必须先兑换成人民币。所谓兑换外币,就是银行用300万人民币交换该中国企业的50万美元。银行由此得到5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
银行处在尴尬的境地,50万美元只能躺在账上,不能直接花在国内。想要花在国内,必须兑换成人民币。要想兑换,只能与其他银行换(总不能自己跟自己换,不然与捐款何异)。下一家银行也遇到同样的问题,50万美元如同击鼓传花。然而,每传一次,就要“产生”300万人民币。
50万美金永远在银行里,市面上的人民币却越来越多。兑换所得的人民币远超50万美金的原本价值!“钱生钱”的游戏可以无限进行下去。这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
另外,中国企业完成订单需要消耗的成本,也是以人民币计算并流通的。5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的货款所代表的价值中,必然有一部分已经在国内流通(甚至正在流通)。从这一点来说,银行就算跟境外银行换人民币,也会带来通胀风险。
因此,这笔钱只有往国外投资才能变相地花在国内。须知,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每天有无数的订单,与无数海外实体进行资金往来,但这一切几乎全部以美元结算。外汇储备像个大池子,不断涌进,也不断向外流出。中国同样持有大量的美国长期国债,站中国外汇储备的1/3。但美国的债务屡创新高,总量大还涨得快,还清债务要等到猴年马月。怎么办?
投资。上万亿外汇储备投资于非洲、中亚、南亚、太平洋岛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帮助其建设包括机场、港口、公路和铁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开发油井矿山,整修城市面貌等,实际上等于把债务转移到上述各国。让美国无法承担赖账的后果,分化西方阵营(美欧关系),还能巩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这便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精明之处——直指第三世界国家基建不足的痛点,转移美债,长远投资。
策略是这样的:先贷款给第三世界贫困国家,这些国家拿着贷来的钱买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雇佣中国企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等到公路贯通、厂子运转,第三世界国家要用利润偿还这笔贷款。考虑到很多国家的确很穷,一时半会拿不出人民币也没关系,有矿山、油井等自然资源,可以抵押给中国开采,各自分成;港口和公、铁路的使用权也可以暂租给中国抵债。钱还清了,资源也好、基础设施也罢,中国会还给所在国。
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发展起来有何好处?其一,中国可以把大量的落后产能转移至海外,诸如水泥、钢铁、石油化工、矿产等,保障上述行业就业的同时,加速国内产业转型。可以确定的是,一旦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中国的基建,只能采购中国的配套设备,今后的整修、升级、改造都要按照中国标准,对中国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后,订单会源源不断。
其二,保障我国能源、矿产安全:低价开采,低价采购,不受制于人。为与澳大利亚等富矿国、欧佩克等产油国开展定价谈判做足底牌。
其三,解决当地就业,刺激经济发展,提升购买力后成为中国商品的广阔海外市场。须知,仅非洲一地便有10亿人,若全部成为中国产品的消费者,将反过来刺激中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民营企业走向海外有了扎实的立足点,便有实力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打造“中国品牌”,在面对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因素而设置的重重壁垒和市场准入政策时不至于无路可退,束手无策。
其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中国正在逐渐把对非贷款改为人民币结算,摆脱美元依赖。人民币国际化后,可规避汇率风险,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不再充当美元对外转移通货膨胀的冤大头,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环境;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提高国际地位。
其五,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资本等在今后一段时期中相当重要的软实力将大大提升,中国逐渐掌握外交和对外经贸的主动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其六,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技术人才在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改善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和平中,对外派遣维和部队可以实战练兵。医疗队则可以积累处理大型传染病的经验(参考新冠疫情中援非医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