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二年,北约“战略概念”首提中国“系统性挑战”
2022年07月01日 67 次浏览6月29日,在马德里举办的北约成员国首脑们通过了该组织的最新战略文件,文件在对北约“战略环境”的19条描述中,有3条提到中国。
文件首次认为,中国“公开的野心和强制性政策”是对“北约的安全、利益和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对欧洲-大西洋构成的系统性挑战”。中国利用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工具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同时对其战略、意图和军事建设保持不透明”。“中俄间不断深化的合作”则被描述成企图“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与我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背道而驰。”为此,所有盟国应共同努力应对,防范中国的“胁迫性策略和分裂联盟的努力”。
感慨吗?怕了吗?2010年以来第一份战略概念,又是在澳新日韩四国参与的北约“扩大会议”上发布的。
在很久以前,差不多10年前,我相信西方民主制度的决策能力胜于中国,即使错了也有民选的纠错机制。时过境迁,我发现自己太年轻——西方的一切都可以随着总路线摇摆,唯独反共反华的初级(决策)阶段,一百年不会变。因为它们实在是太好用,一个外在的威胁是那么的诱人,这种大国争霸的模式是那么成熟,以至于只要是个外敌就行,无论它是什么国家、什么制度、是否民主。
换言之,如果崛起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那么印度就是印太地区最大的战略威胁,是民主阵营必须拔除的毒瘤,是自由世界负隅顽抗的死角。
这个逻辑,前美空军司令劳伦斯·库特(Laurence Kuter)就点评道:想想就奇怪,美国夏威夷(军事)总部被分在北约(管辖)范围。它在太平洋!不在大西洋!(It is strange to think our Pearl Harbor headquarters are now in the NATO area. It’s in the Pacific! Not Atlantic!)
为了威胁,地理都不是问题,食言而肥更不是问题。实在解释不通,就把“北大西洋公约”(NATO)改变为“北半球公约”(NHTO),简写都是“北约”,岂不快哉。
因此,北约针对谁,其实就是对谁的奖赏。在曾经被殖民、被屠戮的第三世界中,有哪个国家能真正让整个西方感到担心和恐惧?100年前,西方列强为利益集合起来,面对疲弱的中国,仍然搬出“黄祸论”为侵略正名,为屠杀壮胆。100年后,西方阵营为壮胆结合起来,面对强大的中国,真正不能再视而不见,甚至为之胆怯。
理解了这个逻辑,你就能明白北约在涉华问题上的愚昧——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理由。嘴一张,横七竖八扭曲拐弯——中国是怎么“威胁”北约的?看都不用看,论据一定是随意堆积的,结论一定是毫无逻辑的。为什么?因为中国根本不在北大西洋,又该如何威胁一个近万公里外的军事组织?我查了相关资料,本届峰会上,德法等贸易大国寻求以温和措辞描述中国,英美则执意使用“战略挑战”一词。双方吵来吵去,28日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出面称:鉴于中国在全球突出的经济地位,北约不把中国视为“对手”,之后北约还需要在气候变化等许多议题上与中国“接触”。
一个军事组织,在老本行内把中国视为威胁,又为了找补回来,在气候变化上横插一杠。真想节能减排,北约诸国应赶紧裁军、去核、拆解军舰,少吃可乐薯条,士兵集体减肥。
2019年之前,北约的脑子还算比较清楚。但2019年伦敦峰会首度指出:“我们认识到,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国际政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作为一个联盟共同应对。”2020年,因疫情取消线下峰会,仅发布“战略报告”称:中国“最好被理解为全频段系统性对手”。2021年布鲁塞尔峰会,北约更加露骨:“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国际政策可能会带来我们需要作为一个联盟共同应对的挑战。我们将与中国接触,以捍卫联盟的安全利益。”
为什么2019年成为北约找茬的转折点?因为那一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而美国是整个西方阵营的领袖和北约事实上的控制者。可以说,北约处理涉华问题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中美关系的起伏。
中国怎么应对?这世上没有北约,只有美帝国和它的东海岸。我们不跟北约打,按着美国的脑袋一通乱锤就行了。美国拉起的一帮小弟,各自心里都会打打鼓,个顶个躲在后面不出头,出头也用上三分力。
吸血的美帝国,没血可吸时,豢养的漕工、魔鬼们就会相互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