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怒批海地,为何与台湾有关系?
2021年03月03日 65 次浏览2月22日,讨论海地政变的安理会上,中国驻联合国大使耿爽以空前严厉的语气批评海地:“长期以来,(海地)政治派别争斗不休,政治人物毫不作为,滥权腐败屡禁不止,国家治理几近失败”,呼吁联合国应认真考虑海地存在的问题,避免无休无止的无效投入。
2月7日,海地再次爆发政变,示威游行激增。政变失败后,现总统莫伊兹允许军警肆意搜捕反对派,23人被捕。绑架、帮派武装的冲突导致平民死伤。海地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中国如此动怒?
海地位于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西侧1/3部分。东侧2/3是多米尼加共和国。2017年的1200万人口中,95%是黑人。联合国30年来投入近80亿美元,海地的人均GDP还不如800美元,腐败严重,社会动荡,暴力不断。
海地仍保留着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高贵人”(elite)信仰天主教,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绝大多数居于城市,在农村拥有大片地产,垄断了高级官员、法官、律师、医生等职业。血统上则以黑白混血居多,还有富有的、血统纯粹的黑人。剩余97%的人口地位低下,仍旧保留非洲的巫毒教文化。
1492年12月,哥伦布在海地岛登陆,并将其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岛”。次年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据点。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世纪海地岛上出现了15座城市。岛上土地分给西班牙士兵,原住民被囚为奴隶。1544年,阿拉瓦克人因西班牙散播的天花疫情而绝种,导致劳动力缺乏,西部的种植园和牧场遂被西班牙地主抛弃,成为英、法、荷等国海盗的据点,也吸纳了不少欧洲移民。
移民中以法国人居多。1640年,法国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的托尔提岛据为己有。1665年,法国政府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法国殖民地,称为“圣多明克”(Saint-Domingue)。1679年9月20日,根据《勒斯维克条约》,圣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让给法国。
168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发布了“黑人法令”,允许庄园主在为黑奴提供衣食和住宿的前提下,可以对其施加各种残酷的肉刑。该法律刺激了种植园经济的大繁荣。
16世纪末,盘踞在海地岛西部的海盗威胁了西班牙的航运安全,也对法国的殖民造成影响,法国遂逐步接管废弃的种植园,安置农民定居,从非洲达荷美(今贝宁)、刚果和几内亚等地大量购置黑奴。1783~1791年,圣多明克的奴隶进口量占到西半球奴隶进口总量的1/3。
17世纪末,圣多明克已经是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行政中心法兰西角(今海地角)是第一大城市,太子港是第二大城市。内陆地区密布种植园,各种作物几乎占用了所有能利用的土地,不宜种植的地方被用于养猪、牛,以至于坐拥良田的圣多明克反而需要进口粮食。硬化道路铺遍各地,将烟草、靛蓝、棉花、甘蔗与咖啡转运至港口。1767年,圣多明克向欧洲出口了7200万磅粗糖和5200万磅白糖。18世纪80年代,欧洲市场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来自圣多明克。
1790年,圣多明克有3.2万白人,多数是法国移民,分为统治阶级(大庄园主、大商人和官员)和被统治阶级(小地主、小资产阶级、技术工人)等。黑白混血人约3.5~6.5万人,自由黑人(年老或获释的奴隶、与主人发生关系的女奴等)3万人。自由黑人不能从事军官、法官等职业,不能佩戴任何武器,着装有特殊规定等。与之相对的是,黑人奴隶多达50万人,在繁重劳动下受尽奴隶主的虐待。只待一颗火星,就能引爆一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为全球殖民地带来思想解放的浪潮。1790年,殖民政府拒绝在圣多明克执行法国国民议会颁布的“自由民有权参加省议会和殖民地议会选举”的法令,引起海地西部的混血人武装反抗,白人群起镇压。为此,海地南部的奴隶主竟将奴隶武装起来。
当局并未注意到黑人群体的微妙变化,特别是起义的消息早就通过秘密举行的伏都教集会,传遍黑奴之间。
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万黑人奴隶以击鼓为号,发动起义。白人遭无差别屠杀,种植园中的作物被大面积焚毁。数个星期内,海地北部一片狼藉。起义奴隶牺牲1万余人,换得2000名白人死亡,180个甘蔗种植园和900个咖啡与靛蓝种植园被毁的战果。两个月后,除了法兰西角和西部山区的部分军事据点,海地北部已被彻底解放。
1791年10月,黑人起义陷入大混战:被统治的白人反抗白人统治阶级,混血人反抗白人,黑人反抗混血人和白人,南部武装奴隶打击北部起义奴隶。由于法国政局动荡,迟迟不能派兵驰援。1792年9月,雅各宾派控制国民议会后,终于向圣多明克派去“革命军队”。然而,法兰西角的守城部队是保皇党,拒绝与革命军合作。后者愤而联合奴隶起义军,于1793年6月攻克法兰西角并将其洗劫。
1793年8月,法国颁布法令,解放圣多明克的奴隶。害怕报复的白人纷纷溃逃至美国、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如此消息引得西属圣多明各(今多米尼加)和英属牙买加的高度恐慌,担心治下黑奴会效仿“成功经验”,于是积极派军干涉圣多明克。1794年3月,英军攻克太子港,解救法军。可是,法国恩将仇报,在1795年策动英属牙买加的马龙人大起义,英国被迫撤出太子港以求自保。
英军登陆后,西班牙军队黑人官兵杜桑·卢维图尔(Toussaint L'Ouverture)率部哗变以反抗,获得美国军援并投靠法国军队。1798年,英国干涉军代表梅特兰与卢维图尔签订和约,撤回军队。卢维图尔转头进军南部和西部,屠杀数万名混血妇女与儿童,牢牢控制了圣多明克。
然而,屠龙者成为恶龙的戏码上演了。1799年,法国内阁任命其为圣多明克总督,又把奴隶塞回种植园,迫使其继续高强度劳作。1801年,卢维图尔起草宪法,宣布圣多明克是“一个唯一的成为法兰西帝国一部分的殖民地,只服从它特有的法律”,获得被法国政府批准。卢维图尔还自任“终身统治者”。
1795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和约》,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圣多明各割让给法国,但实际仍由西班牙实控。1801年,卢维图尔拒绝执行拿破仑指令,率军占领圣多明各。1802年,拿破仑妹夫夏尔·勒克莱尔亲率法军远征圣多明克,付出巨大牺牲后获胜。卢维图尔中计被捕并被送回法国,死在监狱里。所部皆投降。
1803年,法国在瓜德罗普岛恢复奴隶制度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克黑人闻讯后,担心遭遇相同命运,故再次起义。勒克莱尔死于黄热病,拿破仑又深陷欧洲战事无暇西顾,法军于同年战败,向牙买加英军投降。圣多明克剩余白人随法军一并撤出。
1804年1月1日,让-雅克·德萨林将军(Jean-Jacques Dessalines)宣布成立海地国。海地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西半球第二个,拉美第一个脱离殖民统治的独立国家。
好景不长,屠龙者再次成为恶龙。9月,德萨林自封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还对未能及时撤离的白人实行灭绝政策。法兰西角被屠杀的白人多达2000余人,太子港800余人,热雷姆400余人。只有一度拒绝参与镇压黑人行动的波兰裔法军士兵获得赦免,其中400余人愿意留下。他们的后代,成为今日海地为数不多的白人群体的主要部分。
德萨林制定的宪法在北部得以顺利执行,原属法国人的产业和土地被分配给黑人和混血人。然而,南方地区拒绝执行政策。1806年,德萨林镇压失败,反遭暗杀。新宪法规定海地是共和国,限制总统权力。
黑人亨利·克里斯多夫是新宪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位总统,但他也成为了一条恶龙。军事统一失败后,海地在其任内陷入分裂,南部由混血的亚历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统治,北部归其统治。1811年,克里斯多夫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筑8个宫殿、6个宫堡和奢华的拉费里埃尔堡,仅最后一项就征召20万民工。克里斯多夫还设立贵族等级制度,为亲信封官加爵,册封了4个亲王、8个公爵、22个伯爵、37个男爵和14个骑士。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政变中饮弹自尽。
佩蒂翁在南方均分田地,反而让蔗糖出口从1791年的1.63亿磅暴跌至1825年的2020磅。1818年,佩蒂翁去世,继任者让-皮埃尔·布瓦耶(Jean Pierre Boyer)统一了海地。1822年攻占独立不足一年的圣多明各。1825年,复避的波旁王朝向海地索赔起义期间的种植园损失3000万美元,遭拒后竟派舰队封锁全岛施压。几经谈判,布瓦耶政府同意30年内支付1200万美元,换得法国的外交承认。为了筹款,布瓦耶于1826年制定《农村守则》,限制农业劳动者的自主权,禁止未经批准的旅游,迫使农民加紧劳作。
1843年,地震毁灭了海地角,太子港陷入一片火海。黑白混血人夏尔·埃拉尔发动政变,布瓦耶仓皇逃往牙买加。此后四年,海地先后诞生四位黑人总统。1844年,圣多明各脱离海地,再次独立。
1847年,海地参议院将不识字的黑人卫队长福斯坦·苏路克(Faustin Soulouque)选为总统,福斯坦上台后立刻驱逐了选他上台并试图操纵他的参议员。1849年又颁令废除共和制,自称为福斯坦一世皇帝。1852年4月,福斯坦在太子港举行了奢侈隆重的加冕典礼。
继位后,福斯坦再次起兵征服圣多明各,战败。1858年,战争开支过大,皇室生活奢靡,导致海地国库空虚。1859年1月,塔巴拉公爵、参谋长热夫拉尔将军(Fabre Geffrard)发动政变,迫使福斯坦退位,热夫拉尔自任总统。
热夫拉尔被后世称为海地最优秀的总统。对内支持教育,建设医药、航海、艺术等学院,在城市中建立工业技术学校,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在主要城市修建蓄水设施,扶助农业和小型工业,聘用外国专家。对外支持多米尼加复国派反抗西班牙(1861年,多米尼加因担心被海地吞并而重归西班牙统治),遭致西班牙报复。1867年,海地陷入政治骚乱,热夫拉尔被迫辞职,骚乱旋即升级为内战。总统征召北方农民镇压南方起义黑人,加剧了南北矛盾。
独立后的海地,深陷政局动荡,军事专制屡次出现并不断被取代。1804~1905年,海地迎来了近90位领导人。1908~1915年,海地爆发六次政变,换了8位总统。乱世中,法国和德国的商人通过买办占据大片土地。1914年11月,美国在“罗斯福推论”指导下派军舰干涉海地政变,劫走海地国家银行的50万美元保证金,理由是“避免被叛军获得”。
1915年,海地再次政变,总统纪尧姆·桑(Guillaume Sam)下令处死所有政治犯。不久后,桑被冲入法国公使馆的愤怒民众活活肢解。1915年7月,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海地又被美国入侵,美军占领太子港并扶植亲美政权,监督海地参议院以美国宪法为蓝本制定新宪法,还将海地海关据为己有。
海地政府允许美国暴力强迫民众充当修建基础设施的劳动力。因此,海地经济有所缓解,国债在8年内少了一半,出口额则从 1916年的893万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万美元。美国为海地建设的医院、公路和给排水系统,还训练了地方警察部队。反抗美军的起义此起彼伏,均遭残酷镇压。例如1918~1920年的起义中,2000名海地人丧生。
罗斯福上任后节约政府开支,改行睦邻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1934年,美军全面撤出海地。海地总统斯蒂尼奥·文森特(Sténio Vincent)修改宪法,延长总统任期至5年,1941年卸任。1941年12月8日,海地对日宣战,很快又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二战期间,海地总统莱斯科(Élie Lescot)同美国密切合作,响应美国请求,加大橡胶、植物纤维和植物油的生产。美国则为其提供医疗援助,协助其完善公共卫生系统。战后,海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然而,增产橡胶必须集中农民土地,引起其不满。美国的大量援助又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海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故1946年1月,海地再次政变,军事委员会举行议会选举,议会在1946年5月选举迪马瑟·埃斯蒂梅(Dumarsais Estimé)为总统。埃斯蒂梅修改宪法连任条款失败,于1950年再遭政变,马格卢瓦尔上校(Paul Magloire)自任总统。任内,马格卢瓦尔在美国资助下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农业种植,开采铜、煤等矿产,开放外国投资。1956年被推翻。
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被军事委员会选为海地总统,开启了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29年的统治。杜瓦利埃与美国签订《海美双边军事协定》,聘请美国军官训练海地军队,还向美国提供导弹基地。临死前,杜瓦利埃修改宪法将总统当选年龄下调至18岁,因为他的儿子恰好19岁。其子在美国支持下继任新总统。
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海地提供2200万美元的贷款,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竟将其中2000万塞进自己腰包。1986年,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被推翻,乘坐美国军机,卷走1亿美元赴法避难。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统治。
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为总统,任内遭军事政变。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完成剩余任期。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
2004年2月,海地发生军事政变,阿里斯蒂德流亡海外。根据宪法,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费斯·亚历山大成为临时总统。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以监督海地选举。2006年2月7日,海地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33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另有1300名候选人角逐议会129个席位。2月16日,临时选举委员会主席宣布,希望党总统候选人普雷瓦尔在总统选举中获得51.15%的选票,成为获胜者。
2004年,海地陷入内战,联合国原本要延长维和部队的部署时间,但安理会的15个理事国里只有中国反对。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中,中国向其提供了价值1.03亿元人民币的援助,8名中国维和警察在联合国驻海地总部大楼内牺牲,但大量资金被浪费、贪污。2016年海地遭受马修飓风袭击后,中国红十字会的捐助降至10万美元。
然而,海地至今没有与中国建交,是台湾当局15个所谓“友邦”之一(1956年“建交”)。2020年9月24日,海地总统莫伊兹在联合国大会上公然称台湾为“国家”。鸡贼的海地反复以“一个中国“敲台湾的竹杠,例如收了台湾1.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以修建太子港电力系统,却不“声援”台湾。
既然矛盾涉及中国主权且无法调和,海地还深陷人权危机。中国与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一道批评海地,又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