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淀粉,我有话说
2021年09月25日 68 次浏览一则新闻让人振奋: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刊发在《科学》上:中国人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这份工作,相当于以甲烷为原料,完成生物活性分子的全合成,而且使用的方法学,必须从无到有地设计。这已经难如登天了。何况,目标分子是生物大分子,分子量连海葵毒素都相形见绌的那种。更进一步地,这种生物大分子有着显著的实用性,甚至是国家安全意义。
粮食安全+绿水青山,这项研究两样都占了。这项研究的“标志性”作用和重大地位,我不想多说,想必大家已经看够了。
我只想说,这项原创性的突破,还只停留在实验论文阶段。稍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全合成大多用不上;全合成摸索的路线,药物研发大多用不上;药物研发所使用的化学反应,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苛刻的条件,保证其显著可靠性。即便如此,小试、中试和大量投产,完全不是一回事。
人造淀粉固然是0到1的突破,但这种突破可能只是实验室层面。与商业化投产——这一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最终目标相比,则几乎一步都没有迈出去。
我以有机化学的角度斗胆猜测:假如某工作以化粪池的沼气和氨气为原料,合成了氨基酸。由于原料简单、属于废气,且氨基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层次很高。但是,我们真的缺乏氨基酸吗?一点不缺。氨基酸非常便宜,便宜的要死。
同样的,淀粉很便宜,便宜的要死。我们只需要从植物身上提取,甚至不必提取,直接把植物吃掉便可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非要上纲上线、拔高吹捧,那么它的意义可以很大。冷静想一下:我们缺淀粉吗?即便遭到封锁(中国不可能被封锁,发生了也锁不住),仅中国农业每年便要产出多少万吨的淀粉?如果是处置二氧化碳,有无数方法比做淀粉还高效;如果是解决饥饿问题,政府出台的法律、政策和经济改革、资源调配显然更及时、更彻底。
科学研究,一个好的idea哪怕变成极好的文章,也可能有竖个靶子自己打,打中哪里就画圈的意思。
换言之,人造淀粉的确诱人,但诱人的只是前景,何况其前景是否真的如己所言,,还不好说。现在就说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成果”还为时尚早,急功近利的狂热氛围不是对科学的尊重,而是对科学的炒作。人造淀粉越是被吹得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越是忽略其实际投产前的种种困难,就越是为资本注入其中,收割爱国韭菜创造机会。印象中,武汉千亿芯片项目和香港数码港,就是两个背离初衷的典型案例。
对于整天蹲实验室的硕博士,我只有一句话:科研从来是成王败寇。人工淀粉这工作能做好,至少老板很靠谱:懂得尊重、及时指导、资金充裕。人人都敢想,有了钱才敢做。幸好这是蛰伏数年终于出了成果。这要是没出呢?学生能毕业吗?这就像黑箱博弈,博士们敢赌吗?万一输了呢?
很喜欢一句话:万里长城固然伟大,但咱们只是修长城的人。长城建立在徭役者的尸骨上,正如老板的杰青、文章是学生的血汗凝结而来。
人不能把宏大叙事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