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女性越来越多?
2023年08月18日 58 次浏览我认为很多男人是没有资格抱怨的,因为我们早就选择了弃权。
既然弃了权,就不要幻想未来会有人照顾你的感受,再把你丢掉的东西塞给你。
谁让不少男人读书时重理轻文,分班时歧视文科?谁让男生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执念?谁让男人相信“学技术越老越吃香”?谁让男生被《超级工程》和“工匠精神”的大饼迷得天花乱坠?谁让男人更容易被宏大叙事冲昏头脑,谁让男人更喜欢星辰大海?谁让男人埋头刷题却对就业形势一无所知,甚至连理工科不能报考公务员都不清楚?
把这些问题掰扯清楚,分清是谁在一开始就断了活路,然后再抱怨社会对男性糊口养家的期望值远高于女性,不能脱产啃老在家连年备考。
女人是精明的生物,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者。她们仅将所学知识作为在既有评价机制内获得更高评分、更多回报的技能。为此,她们可以一方面将其操练得炉火纯青,另一方面却在情绪上对知识无感甚至厌恶。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章节连看都不看。课外不会主动了解拓展内容,甚至不会私下讨论。比如,学政治的女人哪怕考入编制,也可以对“一府两院”一无所知。但常识的欠缺并不影响她们考高分。
诚然,多数家庭对女儿的要求更低,找个旱涝保收、公开摆烂的工作,就能成为社会评价下的优质女性,在婚恋市场漫天要价。也正是这种典型的,分布于广大县城和边缘城市的,困在时光中的家庭,让它们的儿子受尽了苦难——脚下的国家已然跨入21世纪20年代,但家长、亲戚的脑壳还徜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万物竞发”中,自己青春年少的记忆成了炫耀的谈资。本应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却在它们手中加固了自身的偏执,全然不知30-40年前的所谓经验,早就与这个国家的现实完全脱节。
一个个在生存焦虑中传递危机感的家庭,却总是在最窘迫的物质生活中作者最宏大的春秋一梦。以小博大、逆风翻盘、一步登天的幻想越严重,越显得命运如白纸般薄弱且苍白。它们向四大天坑持续不断地输入可悲的耗材,长辈的热血沸腾与晚辈单纯朴素相撞,绘制出一声震耳欲聋的沉默,哽咽无语的悲歌——原来通风橱前穿着白大褂并不是科学家,原来“工程师”的名头如此廉价,原来格子间里做PPT,只是新时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