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此文不吝于营造“在医疗资源高度紧张时不惜对外国人特殊照顾”的态势,管理者的谄媚跃然纸上。莫不是外科手术式打击了“崛起”的境外势力,怪不得不封城,封了城谁来打赢这关键的“丁丁保卫战”?

上海果然是上海,一边是“医疗资源不足”,护士哮喘死于“停诊”,老人腿烂掉没得治,瑞祥苑804业主倒在救护车旁,另一边则是外国人第一时间得到一流专家会诊。脱胎换骨速度太快。难不成黄种人节省下来的本土资源,全用来补贴白种人?苦一苦中国人,骂名美国担?

民国的租界的确是这样。现在我怎么也没搞懂,人民的上海,在两白一黑经济战中大胜资本家的上海,为何要遵循类似的逻辑。

不怪洋大人傲慢,也不是中国人自卑,而是被国人寄予信任和尊敬,付诸牺牲的公权力,不能拿着公共资源投入魔幻现实主义行为艺术。“精准”来“精准”去,“智慧”也好“全域静态”也罢,这种“创新”和“试点”,有很大的进展吗?不惜一切代价,也不能损失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破坏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不是赌注,两年来的防疫成绩不是赌注,社会稳定也不是赌注,愿闻过而不开言路,历怨怒而何曾悔改?把疫情防控搞成形而上的政治运动,迟早是触动民心向背的大事。

上海市海派的,是国际化的,但它首先是中国人民的。上海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先是阶级的,才是国际的。它在跃升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开放窗口前,就已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红色革命的洗礼。疏远甚至否认这段历史,盲目拥抱国际化和摩登范,处处对洋人言出法随,只会吸尽西方糟粕。所以漏洞不在防疫,而在不信人民,不信科学,只顾开放,改革不深。

“国际化”的宣传是假的,“外宾”的点赞是虚的,单方面讨好和谄媚不会换来西方的感恩戴德,只会让他们觉得中国人软弱可欺。让困难中的上海人民果腹安居,才不至于让舆论揪心又寒心,群众路线比靠小作文向上邀功难得多,成天本末倒置,别指望群众能置之一笑。

打“仗”之前,请先搞清楚,谁才是“上海人”。不然,上海都能公开排华,为了同胞的安全,你说责任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