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面试30多次崩溃:很遗憾,但不值得同情
2023年03月16日 67 次浏览3月1日,湖南一女生哭诉,大学毕业后找工作面试30多次,每天都在焦虑、崩溃的边缘,每天都在一次次面试失败中知道自己多普通。她问,“我上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让我惊讶的是,仍然有那么多大学生幻想着,考上了大学,就能有一份人上人的好工作;仍然有那么多人,身体步入经济下行的21世纪,头脑却还留在遍地机遇的90年代,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书可读,就能换得一生体面。事实上,有大学读不再是人生博弈的终点,而是参与高烈度内卷的起点。
特别是这个姑娘,从视频内容看,她的学校层次不高,家庭条件一般,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有限。若是不读大学,也无非是开启了另一串在电子厂三班倒的悲剧。读了大学,也只是相当于在熊市中买下一支垃圾股,然后在日复一日的温水煮蛙、自我感动中幻想着有朝一日股价暴涨。
这也告诉年轻人:如果你高考成绩差,上了本科就要赶快觉醒。需要卷学历就去考研,需要换专业就抓住机会,需要考公就针对性地复习,不要患得患失,既要又要。
须知,在这个后现代的世界中,社会主义善政良治向劳苦大众提供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教育红利,把知识、文化的普及成本压缩到常人也能承受的极致低廉。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这也就意味着,上游的教育可以普及,下游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人手一个,越高薪、体面的工作越是稀缺。地就这么大,人却这么多,不靠抢就吃不上饭,不靠争就穿不上衣。这不是一个以对错计输赢的社会,而是一个以实力定生死的舞台。换言之,知识和学历大众化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也在不可避免地降低。
教育的目的是认清现实,认清自己,不是让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很显然,从小学开始与世隔绝十余年的象牙塔,反而成为年轻人认清世界的厚障壁。人不是鲜花,不能永远在温室中鲜艳明媚,在丛林法则中挣扎求生才是生活的刚需。有无文凭,有何种文凭,都无法改变大学生的阶级属性,“大学生”的身份不意味着阶级跃升,不意味着脱离无产者的阶级身份,根本无尊可降,无贵可纡。劳动者的困境不仅局限于课本的描述,更在踏入社会的一瞬间陷入重围。本科时自觉味同嚼蜡而听不进去的每一节思政课,都会在资本家和售楼处上,以生动形象,剜肉刮骨的方式得以追补。残酷的竞争不会给不适应者以调节期,无法忍受的待遇正是来自社会的低预期评价。
穿条长衫就自比楼上饮酒的贵客,这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最大悲哀。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的一瞬间,孔乙己昂起头,仿佛成为了“上大人”,却无法逃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悲剧结局。直到死于寒风暴雪,仍然欠着19个没还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