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网暴这个事,往深了说就是一种勾起观众被“欺骗”的厌恶感。

随着走入社会,曾经的学生们开始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不取决于成功者多么高人一等,而取决于普通人的尊严,也就是社会对多数人的包容和兜底。但这个姑娘却展露出不惜踩踏他人也要竭力攀爬的强烈欲念,利己主义和奋斗主义的价值观呼之欲出——不成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可是,我们明知道社会并不公平,盘外招才定输赢,对普通人而言几乎是一场必输的竞争。对平凡的否定,对平庸的排斥,终将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梦想着功成名就的人那么多,多数都满足不了心中的欲念,最终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和强者的垫脚石,安稳活着已属幸运。机会遍地、敢拼就会赢的80~90年代已经过去,而打鸡血却作为时代的孑遗传承到新一辈人身上,自然会引起被欺骗、被愚弄的过来人的反感。毕竟如果努力、吃苦就能成功,拉磨的骡子就是世界首富,实验室的搅拌器就是两院院士。天赋、背景、财富、人脉、情商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数十年的辛苦,比不上别人有个好爸爸,比不上领导一通电话。普通人的命运,上位者推杯换盏之余,余光一扫之间就草草决定。

只有未经世事,久居书斋的人,才会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抱有热情。人总是不禁站在强者的角度,坐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美梦,幻想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事实是残酷的,竞争是不公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干掉的弱者,是吃得万千苦,勉强为下人。

在这个时候,不去为社会打补丁,不去思考如何改变不公平的运行规律,而是用各种手段,为它找补、修饰、美化、正名,那么公开谄媚钱权、攀比虚荣、自私势利的教育环境,只能制造出不择手段的生存机器,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的健全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