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钟打断23次:面对摆烂之国,秦刚大使已经尽力了
2022年03月22日 76 次浏览3月2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面向全民”(Face the Nation)节目主持人玛格丽特·布伦南(Margaret Brennan)直播采访,就乌克兰局势等问题阐述中方立场。9分钟的采访中,秦刚被布伦南打断23次。
上一次引起我关注的受访事件,应该是2019年CGTN记者刘欣接受福克斯电视台崔西·里根的采访。当时我还替刘说好话,后来才明白,我陷入了思维陷阱。再后来我又想通了——既然无论怎样都无法达成既定目的,那就选一个对内影响最小的吧。果然,摆烂才是王道,不过我们是被迫的,西媒先烂掉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9分多钟的秦刚受访,我要先给大家讲两条规律:大凡宣传口的种种新闻,不可只站在宣讲者的角度分析问题,也不可站非受众的角度给出评价。
比如,当你惊讶于央视春晚为什么年年味同嚼蜡、尴尬至极却依旧红红火火,网络测评满意度从未低于95%时,你可以说“本末倒置”、“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可以批评成熟官僚制度的副作用——层层加码、形式主义,甚至可以拿出周总理的名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但道破其中玄机,只需要明白——一些工具可以不好用,但不能没有,特别是人无我有,能够彰显优越性的时候。
换言之,任何宣传手段都有其政治工具的属性,服务于指标式的工作绩效。在满足后两者的基础上,宣传有没有达到效果,反而不重要。
另一个视角是受众。中学语文老师笑侃,命制病句题最省心,只需把本地政府的机关报拿来,不出头版,找出的病句就能凑够四个选项。年少的我也很好奇,这些以《日报》、《晚报》为名,印刷量巨大,塞满领导行程、会议和决议的淡灰色两开大纸,实在难以勾起我等小民的阅读兴趣,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报纸最大的订户是机关单位,阅读者大多是上世纪中后期就参加工作的老人物——它本来就不是写给我看的。
后来,我还疑惑:为何单位订购的绝大多数报纸刚发下来就弃置一旁卖了废品,岂不是资源浪费?我慢慢懂了——只要不踩红线,这些报纸写了什么并不重要,它们其实是一些被养活的人的副产物,是巨额开销的形式上的回报。碌碌空转者,可不止生化环材。
这两条道理,对中美都适用,因此又产生了一条推论——有些外宣,其实是内宣的延续,越强硬越是如此。比如普京在乌克兰战事期间的一系列强硬表态,特别是战略武器进入战备状态,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等,并不是给欧美听的,欧美也不愿意听,听了也不会意外,当真了反而加剧局势恶化。它真正的作用在俄国国内,意即团结共识,顺应民意,塑造强人形象——冷知识:普京在俄国被视为鸽派,因为对西方“太温和”而饱受诟病。
讲完了这些,秦刚受访的9分钟就能理顺了。按照宣传者-受众和国内外的思路分析下去,秦刚大使已经尽力了。
有人会指责秦刚太“面”,困在主持人设立的思维陷阱中,也就是“中国协助俄罗斯侵略”和“中国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和谴责”二选其一,全程被动防守,没有主动出击,节奏上被主持人持续压制。那么请问,秦刚在回答中,是不是在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她打断她的,我们说我们的?驻外大使要听从上级决策,怎么可能“独创观点”,甚至模仿川普,特立独行、哗众取宠?川普是素人,可以狗斗、可以学泼妇,我们能行?媒体也许能被唬住,中国外交的形象呢?
有人又会说,现在这种“软弱可欺”、“哑口无言”的形象不是更难看吗?那么请问,就算秦刚如你们想象一般,大破西媒谎言,又能怎么样呢?我早先就在文章里说过:现在不是外宣无力,声浪太小的问题,而是我们说什么,西方社会根本不想听,甚至把网线一拔,账号一删,把话一插,根本不让咱说。
想黑中国,角度多得是。弱有弱的抹黑,强有强的骂法。直播后有录像吧,录像剪辑一下再找上白邦瑞等反华“汉学家”解读一下,不为过吧?假如秦刚掀桌子,他们说中国人回避问题,秦刚摆事实,他们说中国人不可信,秦刚揭美国短,他们说中国干涉内政。就算秦刚的回答无懈可击,西媒大不了不播出。
中国在美国舆论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再差了,好是好不到哪里去的,长期受西媒影响的美国人是不可能有思辨意识和独立判断力的,没用。就算秦刚的话能有影响,也充其量影响一半美国人,也就民主党的选民,其中中产阶级居多。中美两国的战略决策?怎么可能被一场采访撼动。
美国已经烂下去了,已经说不出什么正常话,办出什么正常事了——把维系霸权当高尚,自我认知极其病态而狂热,靠威胁、羞辱使他国让步以缓和关系。怎么谈?接受烂人采访,只能摆烂咯。
在中国人看来,媒体应该是严谨、谨慎而官方的,起到一锤定音、消除分歧的的作用。但在美国则不一样。除了VOA外,美国几乎都是私有制媒体,存在明确的政治倾向,与特定党派存在长期、巨额的利益输送,但在反华问题上是高度一致的。它们早就预设好了挑刺找茬的立场,请中国大使上节目只是装出一个“客观公正”、“兼听则明”的样子,一切采访都是精心掩饰的主观宣传。引导性、暗示性、诡辩性提问就是为了让人上当,不断打断就是为了破坏思路,带着恶意来的,怎么都是坑人,要的就是把黄皮肤的中国人拉出来痛骂一顿,要的就是居高临下地质问一个“心里有鬼”的中国人。在西媒的主战场上,中国能捞到半点好,也是两党相争拿中国当箭使,要么说对方忽视中国威胁,要么就是妄称“暗中通华”。
既然横竖都是被黑,那还不如像现在这样,秦刚保持理智和风度,把我们想释放的信息释放出去呢。此事一出,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对外软弱、对内邪恶,美国媒体达成了对内输出“爽文”的目的,但中国人也觉得美国人蛮横无理,外有列强威胁下,无论胜美派还是斗美派,都能凝聚起来——中国赢了,中国人赢了,美国媒体赢了,美国人爽了,唯独美国政府输麻了。
今后这种采访还会有。我劝大家,不可以自我安慰的方式,以中国人的视角揣测“小胜”,说美国人“急了急了”,因为理智和权衡已经与美国公众乃至社会精英无关。也不能以美国人的视角,揣测“自取其辱”,我们受访是表达坦荡透明的态度,说该说的话,你爱信不信就是了。
虽然中美话语体系截然不同,但媒体本来应该是拉近各国人民距离的桥梁,如今却成了一堆机关报,爱看的深信不疑,不看的也就那样。大众传播生生变成政治谈判,不可不谓一个标榜媒体自由的大国身上,最大的黑色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