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的官方公众号推送引起了我的注意。题目是《参与构建“某大模型”,发表SCI论文21篇,“对她而言好像没有什么难题”》。为免引起麻烦,各位可以自行检索新闻。

我抬眼一看,58篇论文,团支部书记,学院十佳优秀运动员……老掉牙的宣传模式,一猜便知主角十有八九是个女人

生化环材的造神运动轰轰烈烈,竟然蔓延到公共卫生去了。

越是需要造神的专业,越意味着多数学生混得很难堪,需要向少数人堆积足够多的资源,将其打造成招牌人物、学术之星、学霸女神、学术网红,试图一强遮百丑,发挥“带头效应”,先强带动后强,为大多数人送上一针麻醉剂——只要我肯努力,就一定能像学姐/学长一样。今天的我被课程耗空精力、被实验灼伤手臂,被报告和考试占满课余,被就业市场挖苦鄙夷,都是因为我不努力。

这些推送隐隐地告诫你——条条大路通学霸,门门功课有专家。学校和导师们居高临下地训斥读者: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专业素质太差,没能背题刷分成为积分之王,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科研能力,没能论文写爆成为科学作家?

其实,只需要仔细想想,也就明白“造神运动”违背了东亚社会的根本逻辑。多数人将人生的1/4投入以筛选为最终目的的高强度应试教育,以培养成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零件。零件成本之低,以至于35岁以上的老旧零件不必维护,全部换新都不心疼。在这一基础上,包括学生工作、团支助理、乐器舞蹈、美颜化妆、课余竞赛之内的所有光鲜,都是往螺母上雕花,在螺丝上铭文的无意义操作,使用费不见得提高,风险却不低。

大家都是过来人,谁都知道研究生每天阅读文献、做实验、测样品就已经很累了,一周休息半天还要开组会,期末还要刷够必修课的学分。这些学术女神、男神也不比我们多一颗脑袋,每天也不超过24小时,怎么能获得这么多的名校offer,境外访学和国际会议邀约?怎么就能有一大堆荣誉证书、身份头衔、比赛奖金?怎么能有这么多SCI论文?

仔细看看评论区整齐划一的精选控评,相信你会顿悟: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取决于导师的掌握的资源、眼界和人品,取决于研究领域的空间和课题本身的好坏,还需要一点运气。研究生本身的素质和基础反而是不那么重要。荣誉多的,荣誉将越来越多;荣誉少的,荣誉将越来越少。其中往往包含权力徇私、政策漏洞、裙带关系、造神运动、互捧臭脚、特事特办、拉拢吹捧等诸多盘外招。

并不是因为他们努力了所以才优秀,而是因为他们需要标榜努力以巩固自身优秀的合理性。并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那么多荣誉才被封为学术之星,而是他们必须成为学术之星,才逐渐积累这么多成果。

为什么总有人在风口上,而你只能在山脚下仰望?为什么别人智慧和美貌并存,你却被导师忽略和挖苦?十个人的工作署一个人的名,被署名的成了学术明星,但你更可能成为被署名的一个,还是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十个苦工?如果你是天选之子,真的是你上你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