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日晚上,是一个平凡的夜晚,也是新一年漫长远征的开始。2023年注定不平凡,困难会很多,挑战会很大。但是今晚,我回到了上海,来到电影院欣赏《流浪地球2》。我看过两次,但很遗憾是网上的枪版。寒假在家,老人体弱,年轻人必须谨慎外出,以免中招。知乎上,有人提问:影片“要求”50岁以上航天员执行爆破是否道德?这个问题已经有了3000多个回答。以下答案我不敢往知乎上写,写了会被删。我的盐值再扣就要被禁言了。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甚至说,这是个问题吗?为什么总有人用道德和感性评价大是大非?为什么总是带有个人主义的标签?

问出这个问题,可见集体主义、牺牲精神这种利他不利己的宣传、口号和行动,在三年疫情结束后已经失去了令人心潮澎湃的“魅力”。整整三年,全社会都不希望被任何人消费、利用自身的苦难,宏大叙事、大国崛起已经让人耳朵生茧,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关注家人,关注活下来,而不是为身外之物挺起胸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并无直接关系。越是集中力量不惜代价,这份代价就越可能包含人民的切身利益。牺牲的是谁,服务的又是谁?一些人的付出获得了什么回报,荣誉和关注又归于谁?利用集体为私人牟利的事情,个体不断让渡权力却适得其反的事情,这三年有目共睹,人们心有戚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再怎么对,也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国家还没有把本国的事情管好,个人还没有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像苏联在国际革命和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左右摇摆,形左实右一样,任何国家、组织,一旦内功修炼不成,还要自断前程,自毁长城,以短搏长,必然作茧自缚,自掘坟墓。

但是,这并不代表牺牲精神就是冤大头,也不代表牺牲精神只有中国所独有。

事实上,《流浪地球2》已尽力削弱这一幕的意识形态色彩。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98洪灾到汶川地震、支援武汉,“党员先上”才是最响亮的口号。解放军的意志和必死的决心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历史检验的。这是超越道德的,肩负特定历史责任而毫不犹豫的选择。中国航天员都是军人,军人要服从命令,无论命令如何。

即使在新中国之前,在共产党之前,中国的先贤们也做出了无数的牺牲。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一幕被电影《神话》复刻,所谓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为什么要让每个家庭都能留下一个活人?因为在共同的危机面前,如果一小部分人牺牲能换来更多人存活,这份牺牲就是必须的。留下的那些人,就是文明的火种,就是延续生命的动力。这是任何文明不断传承的秘诀之一。

因此,这不是“被要求牺牲”,而是自愿选择。这不是“杀一半人”,而是救一半人。这种提问,实际上是把决策人与执行人对立起来,忽视了该情节发生的特别紧急,预定计划完全失败的背景,忽视了牺牲者之外更多人的付出,反而将其套用在正常情况下,诱使读者“思考”,其目的是否认牺牲在任何情形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这很像西方媒体的惯用策略。假以时日,岁月史书既成,无处安放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也就成为了刺向体制、刺向民族的利剑,恨意和不满开始积聚,集体主义也就顺利地被精致利己者分化瓦解。我甚至在想,舆论是如何盛赞福岛50死士,又是如何夸赞扑向世贸大厦的消防员?只有中国的牺牲才是“不道德”的吗?西方的牺牲就是人本主义和人性光辉吗?

道德不能阻止太阳氦闪,正如辩经不能阻止美帝施压。满口道德者,不惜牺牲他人的一切以满足自身的道德感。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没有生命的道德也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