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失去了前作的所有欢乐,取而代之的是提供了近三个小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未煮熟的主题和混乱的、明显的国家批准的政治潜台词。”

这篇于1月22日发表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作者毫不意外是华裔,名叫Brandon Yu。实际上凡是西方媒体上恶毒撕咬中国的文章,大多来自华裔作者。结合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地位,以及Yu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硬科幻超出了文艺青年的理解能力),我的判断是——此事件既是不入流的华裔展示了强大的皈依者狂热,也揭露了西方种族资本主义文明在意识形态输入上的严防死守。

举例,中国的科幻很愚蠢,那么《阿凡达》全副武装、能操控反物质星际旅行的高科技人类被土著打败就不愚蠢吗?《复仇者联盟4》灭霸戴个破手套一打响指全宇宙死一半生命不愚蠢吗?《沙丘》(电影)开巨型飞船却用冷兵器打宇宙战争不愚蠢吗?美国的“硬核科幻”随便揪出两个细细审视都是皇后娘娘金锄头刨地的水平。

在《流浪地球》系列之前,被西方媒体广泛赞誉的中国电影,特别是80-90年代的国际大奖作品,大多塑造了中国落后、贫穷、淫秽、黑暗而愚昧的负面形象。凡是中国寄送的作品,只有被外国人视为“不畏独裁,敢说真话”,乞求“自由民主”之光的“照耀”,才算西方人眼中的艺术。

言外之意是,只有西方才配走现代化道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第三世界有色人种必须保持原始状态,才叫保留“文化风味”、“多姿多彩”、“乡村气息”。西方与懂法的发展程度差异越大,才有足够的“异域风情”供西方人把玩,满足优越感和猎奇心态。

说白了——耗尽中国人的鲜血,让西方人看个痛快。西方宁可中国人祖祖辈辈困在土地上穷死,也要让自己一辈子在歆羡和赞许中风花雪月,觥筹交错。

《流浪地球》的出现,标志着一向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和劣势的中国,突然在政治正确绑架好莱坞电影创作的时候,拿出了一份合格、不添油加醋、不迎合美利坚治世、个人英雄主义的硬科幻作品,西方当然慌得出奇。特别是以美国的联想能力,今天听到中国构想太空电梯、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垂直起降的歼-20,没准明天就能落地,形成新的对美技术优势。至于月球?美国人率先登月,月球是美国的私产,中国无权侵占……云云。

中国人给出了追赶电影工业先进模式的,不同于好莱坞的新方案。虽然这个尝试也就两部作品。美国越是在《纽时》这样的大报刊上集中火力,就越可以看做对中国科幻的至高褒奖,可以看做对电影传递的价值观的认可。毕竟根据西媒的一贯德行,涉华报道往往预设负面立场(诸如危险的民族主义),记者的采访和调查也只是搜集证明这一偏见的证据,西媒从来不在乎不同意见,他们只在乎加深偏见。换言之,西媒对《流浪地球》批评越多,西方就越坚定的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而亢奋的对手,实实在在地与西方产生了竞争,而且暂时拿不出什么特别好的遏制手段。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立足于创作者在本国社会成长、学习、工作的经历之上的,并在作品的各个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展示出来,特别是各具特色的文化脉络和思维方式。科幻作品不仅是对人类过去的追溯,还是对未来之路的思考,它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未来秩序越可信、越真实,就越是对美国科幻垄断地位的解构。中国人越自信,中国作品越受欢迎,美国人越破防。

想当年,美版的《哆啦A梦》都能把寿司重绘成汉堡,《七龙珠》也难逃此劫。所以说西方鼓吹的文化多元的前置条件是对主流白人文明卑躬屈膝且不产生威胁,这样西方人才能获得“所有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