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晚开始前,我都会等着在第二天看评论。怎么“包饺砸”,什么时候包了“包饺砸”,报多少饺砸,几个人吃,什么馅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的春晚,创意越来越少,艺术性和观赏性不高,思想贫瘠。无法展现人民的日常生活,更不要提中国故事,民族特色和中国元素流于表面,地域文化的刻板印象几至于抹黑,回避矛盾,照本宣科几至于溜须拍马。

特别是语言类节目,大多毫无喜剧修养,笑料简陋贫乏。情节基于刻板宣教推进而不是群众日常生活。矛盾产生如胡闹,转折靠莫名其妙地煽情,说服力都算抬举的,自圆其说都困难。

作为一种迎合指标的宣教手段,春晚显然是成功的,是要素齐全,精确到秒的,但对观众而言并不友好,不是合格的文化产品。春节阖家团圆需要的是放松休闲、开怀大笑,而不是在兴头上挨一闷棍,还要接受洋洋洒洒4个小时的思想教育。

不知从何时开始,笑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权力。我在导师面前笑,导师会怀疑我是不是游手好闲,应该时刻严肃地沉思学术问题。我在父母面前笑,父母会说你工作不行、对象没找、房贷沉重,怎么有脸嘻嘻哈哈。等到假期看春晚,我想笑也笑不出来。从主持到演员都在劝我:这么多小品,都可以笑,有什么不能笑的?微笑小赢,大笑双赢,偷笑躺赢,感觉比美国中产阶级笑得更大声——这就是大笑,你为何不笑?

人人都在说,你不许笑,但你要自信,你要感恩,你要为大国崛起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