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一名代号“克里米亚”的乌克兰军人称,乌克兰破坏者处于那些烈性药物的影响之下,他们感觉不到枪伤:“即我们击中了他们,而他们像某种僵尸一样移动。他们服用了某种药物……受伤的人继续走且微笑。”

考虑到俄国媒体的可信度越来越差,这种没有指名道姓的信源,没有照片视频的说法,不能完全当真。毕竟,枪弹“击中”有可能只是擦伤、穿透伤(包括流弹),哪怕造成重大杀伤,人在高度紧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下仍能保持战斗状态。

我们不妨假设,报道是真的。其实,历史上反复出现过“僵尸部队”。毕竟给本国部队灌药以维持战斗力,是帝国主义的惯用手法。

1893年,日本一药学博士长井长义意外地发现了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此物可使得服用者精神高度亢奋、攻击性暴增,服用一片几日不睡。很快,日本帝国大量制造冰毒并分发给士兵,称其为“行军丸”“进军之友”

1937年,泰姆勒药厂推出“柏飞丁”(Pervitin, BD),主要成分同样是冰毒。1940年起,纳粹给士兵服用BD,白天一片,晚上连服两片,特殊任务则2~3小时后加服一片。服用后的德国士兵不知疲倦、不知疼痛,嗜血而麻木,三天三夜连续作战不必休息,不吃不喝横跨沙漠、山地或冰天雪地等复杂严酷地形,闪电战因而大获全胜。仅1939年4~12月,2900万片BD从泰姆勒药厂输往德国陆军和空军,被纳粹称为“日耳曼人的魔药”“坦克巧克力”(法国战役期间获称),柏飞丁也被定为德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1941年10月,纳粹教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士兵服用大量毒品以克服恐惧,1943年乌克兰战役期间,苏军发现被攻克的德军工事内,机枪手被捆在机枪旁边,手边是一大堆毒品。整个二战期间,纳粹还向650万德国陆军提供了2亿片安非他命(麻古)。的确,服毒会使士兵健康大打折扣,但纳粹根本就没想让士兵活到战争胜利之后。

1941年,英军内部开始推广“不睡药片”。1942年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向麾下士兵配发此药10万余粒。1943年,英国皇家空军在文件中承认,“服用甲基苯丙胺的人,会感到自己能够完全掌控局势,能够不休不眠、连续数天出色地执行任务。但实际上,他会在药物影响下犯各种错误”。英军在二战期间消耗了7500万粒各类甲基安非他命药物。

1934年,苯齐巨林在美国各地药房出售,最开始是运动员专用的兴奋剂。二战期间,美军士兵每人携带十颗苯齐巨林,直到战争结束美军共消耗冰毒2.5亿颗。在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执行任务的医疗包内必备六片安非他明,目的是“提升战斗力”。1970年,美军某师3000名官兵中,11.9%到越南后才开始吸毒,6.6%入伍前就有毒瘾。据美国国防部估算,1973年,70%的参战美军士兵服用过安非他明,51%美军吸食过大麻、28%吸食过海洛因等“硬性毒品”。

西方国家的军队吸毒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被北约强力支持的乌克兰出点事儿还算奇怪吗?一年多前,美国在哈萨克斯坦制造骚乱,还给闹事者分发含毒品的饮料,让他们不知疲倦地打砸抢烧呢。乌克兰一帮新纳粹嗑嗨了上战场,一点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