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变天!左翼政治家卢拉当选新总统
2022年11月01日 65 次浏览10月30日晚,巴西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约93%的选票已统计完成。根据巴西高等选举法院的统计结果,巴西权威调查机构“页报数据”表示,劳工党候选人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在大选中获胜。
巴西的政治制度与美国高度相似,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总统有行政权,任期四年,由直接选举产生(美国是间接选举),不能连任两届以上(但对总任期没有限制,而美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累计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巴西的总统选举制度与法国比较接近,都是进行两轮投票。第一轮投票中任一候选人得票率过半直接当选,否则得票率最高的前两名候选人晋级第二轮选举。第二轮中谁得票率高谁就是新任总统。议会则掌握立法权。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巴西实行两院制,国民议会分为按照各州人口比例选举议员的众议院(下院,公平原则)和每州各三名代表的参议院(上院,平等原则)。众议员一届四年,参议员一届八年。巴西的司法权由各级法院掌握。
问题出在巴西没有成熟的现代政党制度,因此其政治环境要比两党制的美国更加恶劣。比如现在巴西众议院就有整整23个党,参议院则有13个党,其余得票率不足以进入国民议会的合法政党不计其数。现总统博索纳罗所在的执政党(第一大党)“巴西联盟”也仅占据众议院513个席位中的53个和参议院81个席位中的7个。党派虽细碎,但改组、合并、拆分样样不少,为了选票同一个政客可以左右横跳,例如博索纳罗获选总统前先后投靠各路政党11次。为推动议程,各个小党派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形成短暂且脆弱的执政联盟。
巴西与美国在政党制度上的差别,出在历史上。美国是先有中小地主,凡事不得不商量着办才发展出了两党制,然后各州共同让渡部分权利组建联邦政府。但巴西是先有中央集权,才分封出众多的大庄园主,主要原因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欧洲殖民浪潮中不堪竞争,急于划分势力范围。大庄园主在各自领地内就是土皇帝,完全看国际风向,服务外国市场,也不讲科学农业,国内市场农产品质劣价高。久而久之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骤增,佃农所受剥削之重,与黑奴无异。拿破仑战争时,葡萄牙王室避之不及逃往巴西,为拉拢大地主遂赋予其参政权。1822年9月7日,葡萄牙王室成员、摄政王佩德罗一世自立皇帝,巴西正式独立为巴西帝国。
与美国相似,以农产品出口为生的大庄园主们希望削弱政府权力,获得关税的自由定制权。同时,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各庄园主共同出让一部分权力攒起来的,皇权越强庄园主越弱。这种典型的央地权力矛盾,最终在1888年废除奴隶制时爆发。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在庄园主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佩德罗二世,建立巴西合众国。军队往往是一个落后社会中更进步的组织。至此,巴西的斗争双方变为支持建立强大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的军方和民族主义政客,与支持削弱联邦政府,发展大庄园经济的共和派(“共和”就是大庄园主为赶跑皇帝提出的口号,与民主没关系)。于是双方开始相互对着干,彼此推翻:
丰塞卡和他的副总统加起来才干了四年。继任的共和派心甘情愿地当起了美国买办,打造“咖啡和牛奶体制”,向美国出口农产品的同时打压民族工商业。十九世纪,巴西农产品出口蹿升,出产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咖啡,国家财政大大盈余,共和派因此连续执政36年之久。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咖啡经济”彻底破产。1930年,军方推翻了庄园主政府,推举热图利奥·瓦加斯出任总统并建立个人独裁(部分原因是大地主掌握多数土地威胁太大必须不断集权)。二战期间,西方发达国家饱受战火摧残,巴西置身事外,军政府强化联邦权力,控制国家经济。降低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发展采矿、石油、炼钢、电力和化工行业。
战后,瓦加斯希望以贸易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工业体系建设,并希望同时与美苏两强保持良好关系(第三条路)。在反共魔怔的美国眼中,一切民族解放、独立自主都是共产主义。因此瓦加斯身处美国后院却不肯对美国死心塌地的做法引起了美国的反感。1945年10月,在美国支持下,巴西军方再次造反,瓦加斯被推翻。瓦加斯曾于1945年3月成立巴西工党,1951~1954年再次由民选上台。1954年,保守势力以政变为要挟,要求瓦加斯无条件辞职。8月24日,瓦加斯不堪压力饮弹自尽,巴西从此进入漫长的政局动荡期。
瓦加斯死后,先后有八位总统上台,全部没有做完任期。其中,3个因党争下台:若昂·卡费·菲尔霍(健康状况不佳)、内雷乌·拉莫斯、雅尼奥·奎德罗斯;4个被军方政变赶走:卡洛斯·科英布拉·达·卢斯(上台仅两天)、拉涅里·马兹利(两度任总统:第一次代任两周,第二次仅13天)、若昂·古拉特(开明地主出身,推动土改结果被美国认定为共产党);1个在卸任后遭军人伪造车祸谋杀:儒塞利诺·库比契克。
为防止“赤色革命”蔓延,1964年3月31日,右翼军人政变,工党政府被推翻,军政府组建“国家革新联盟”,宣称为华盛顿镇守拉美,开始了长达21年的统治。于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纷纷向卡斯特略·布朗库政府提供经济支持,巴西得以承担美国的产业和投资转移,进入高速工业化阶段:1973年,巴西GDP增幅14%,“巴西奇迹”诞生了。
1979年,若昂·菲格雷多接替埃内斯托·盖泽尔,成为巴西最后一任军人总统。1981年,西方股灾余威,全球贸易收缩,外资纷纷撤离巴西。1984年巴西的外债高达1100亿美元,全球最高,占GDP的一半多,通胀率升至200%。整个拉丁美洲的人均GDP在1980~1985年下降9%。1985年1月15日,前参议员,反对党领袖坦克雷多·内维斯在民主间接选举中当选总统,巴西进入民主化建设时期,共产党也不再是非法组织。
然而,除了解决了军政府,1985年之后的巴西没有任何根本性的改变。巴西国家建设一直不够彻底,联邦政府始终缺少良好的征税能力和地方资源整合能力。民族工商业没有起色,大地主依旧是最大的地方势力,无地少地的农民、失业的工人搬进城市成了大把贫民窟,城市治安奇差,毒品泛滥,民生凋敝,饥饿与疾病横行。巴西很多政党也都是地方性政党,仅代表特定地区的某一行业,出了选区就几乎得不到任何选票(劳工党除外,它是唯一一个有明确党纲和组织建设的巴西政党),各个地区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少有共同语言。这样的问题在1995年社民党卡多佐(在美国工作十年才回国选举)上台后更为严重,新自由主义政策带走了巴西最后的家底。
2002年10月27日,以劳工党为首的左翼政党联盟候选人卢拉·达·席尔瓦凭借“告别饥饿”的口号,在巴西共产党支持下赢得大选,成为巴西历史上首位直选左翼总统。卢拉是贫困百姓出身,当车床工人期间丢了左手小指,说理无门遂投身工人运动并担任圣保罗工运领袖,逐渐步入政坛。1989、1994和1998年,卢拉三次竞选总统均失败。2002年大选中,卢拉通过向市场靠拢和与金融财阀谈判等手段,确定了中间派的竞选路线。
卢拉任内适逢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大力救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促使巴西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有了充足的资金,卢拉给广大贫困百姓带来了许多福利(当然给权贵的更多)。2003年,卢拉推出了“家庭补助计划”,堪称巴西版的“低保”。再加之“零饥饿计划”等政策,均使巴西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改观,中产阶级一度达到50%以上,社会经济增长也因此有了稳固支撑。10年内,福利计划覆盖了5000多万人,超过人口总数的1/4。
2005年,巴西提前两年还清IMF的155亿美元债务。2008年经济危机时,巴西反而借给IMF140亿美元,是第一个借钱给IMF的拉美国家。2006年10月29日,卢拉赢得连任。2009年6月,巴西推动金砖国家机制建立。2011年离任时,卢拉支持率仍高达87%,而美国保持70年的巴西第一贸易伙伴国地位被中国取代。2012年,巴西GDP一度超过英国。随着中国进经济新常态,开始供给侧改革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跌。2014年起,依赖出口的巴西居然陷入到贸易逆差中。
2015~2016年,巴西GDP下降3.5%和3.3%,偏偏2014和2016年又相继举办了世界杯和奥运会,财政再次来到崩溃边缘,激化了各利益集团斗争,政坛大乱。2016年8月31日,参议院以61票赞成,20票反对,正式弹劾总统罗塞芙,成为巴西民主化后第二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2017年被最高法院裁定无罪),为期13年的劳工党的左翼统治结束。2019年3月,代总统特梅尔也因生活腐化堕落,个人形象崩溃,于卸任后被捕。
2018年4月,卢拉被巴西法院以洗钱、受贿等罪名起诉并入狱。主审法官莫罗因此被提拔为司法部长,结果又与总统博索纳罗翻脸。2019年11月,卢拉获释。2021年,最高法院推翻对卢拉的判决,裁定其无罪。民选以后,只有一位以学者出身的卡多佐总统(1995~2002年)连续执政两个任期,此外的巴西总统皆以各种方式黯然下台。
卢拉宣布参选后,本来民望高,又因为被博索纳罗诬陷而获得同情,民调支持率一路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