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起,立陶宛决定停止俄罗斯通过其领土向加里宁格勒(飞地)运输包括钢铁和黑色金属在内的物资。接下来,8月起禁止输入煤炭,12月起禁止输入油气产品。立方称,并未实行禁运,只是执行欧盟的第四道制裁指令,也就是“只是禁止受欧盟制裁的货物过境”。克宫怒斥将采取报复,对立陶宛人民带来重大负面影响。立陶宛国防部长阿努萨卡斯警告俄罗斯称:“当你拥有一支军队并且他们被愚蠢的人统治时——我为这种表达道歉——当然你可以期待一切。”他补充说,立陶宛感到自信并依赖其北约盟国。

最近这个消息很刺耳,因为此前俄乌战争、俄与芬兰和瑞典的外交冲突,都不涉及北约成员国。考虑到《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共同防御条款),俄罗斯与北约国家立陶宛的直接冲突,有可能升级至北约与俄国的全面战争。显而易见的是,俄罗斯大部军力被乌克兰战场牵制,在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都有捉襟见肘的风险。而且,即使打下立陶宛,俄罗斯又能获得什么呢?打乌克兰那是因为确实存在的安全威胁,东乌地区在文化和人种上亲俄,且有重工业和港口作为战利品。立陶宛当年为了反俄可以跟纳粹搞在一起,没有半点亲俄民意,还没什么自然资源,波罗的海不冻港?加里宁格勒已经算一个了。

实在不理解,我说一个细节——加里宁格勒是沿海的。俄罗斯可以走海运输送任何物资(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芬兰湾进入波罗的海可抵达加里宁格勒,类比“北溪二号”的管线铺设)。再者,加里宁格勒作为主要战略支点,俄罗斯早早备好了充足物资,俄罗斯被制裁了这么多项,那么多年,这点禁运算不得什么。

既然此轮制裁没什么大用,我认为立陶宛执行它的确是例行公事,顺便恶心俄罗斯一把,而俄罗斯虽然喊得厉害,实际上也不会采取什么过激行动。所以我认为,此事就是双方演戏给各自国内看,立陶宛再次成为反俄先锋,西方欢呼雀跃捍卫民主打击专制,我们又赢了。俄罗斯也打造了强硬形象,普京又赢了。现在西方正值乌克兰疲劳(Ukraine fatigue),各国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出现了显著下滑。根据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CFR)和美联社的民调数据,德法美等国多数人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哪怕乌克兰割地赔款,也要结束全球性的燃油和通胀危机——民意已经对俄乌战争产生了厌烦,不利于西方插手。

这个时候,立陶宛作为舆论的“强心针”便极为重要了。

加里宁格勒本是纳粹德国东普鲁士省的一部分。根据《波茨坦公告》,此地大部被苏联接管,南部割给波兰,东北部一小部分割给苏联加盟国立陶宛,省会柯尼斯堡也被改名为加里宁格勒,以纪念布尔什维克早期领袖米哈伊尔·加里宁。二战后期,200多万德国人逃离东普鲁士,剩下的日耳曼人也被苏联当局驱逐,并鼓励苏联人移民于此。加里宁格勒逐渐变为苏联重要的不冻港和渔业中心,时至今日仍是俄波罗的海舰队驻地。

然而,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土之间,被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分隔开来,孤立情形在三国和南侧的波兰相继加入北约之后更为艰难。这也使得加里宁格勒成为俄罗斯对抗北约的前沿阵地,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覆盖了包括法国北部在内的大片欧洲地区。

关于立陶宛和俄罗斯的紧张关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有描述。十月革命后,被沙俄暴力侵吞的波罗的海三国终于独立。二战前,立陶宛人口以德裔移民为主。然而,1940年6月,苏联趁着德国西进法国,无暇东顾之际,侵占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科维纳地区。立陶宛再次被俄罗斯占领,苏联时期的立陶宛境内一直存在分离独立运动。故立陶宛对俄罗斯的强烈敌意由来已久,长期缺少安全感,对西方阵营怀有强烈的“死忠”之情。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第一个宣布独立于苏联,苏联中央政府拒绝承认并发起经济封锁。9月6日,苏联才予以承认。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此后,立陶宛否定、抹黑苏联历史(例如1999年6月,立陶宛以“反人类罪”拘捕巴尔托谢维奇、库拉金、苏里宁等老红军),迅速投入北约(2004年3月30日)和欧盟(2004年5月1日)的怀抱。2015年1月,立陶宛加入欧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