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虽然3月13日中午意外得知《阿凡达》重映,当即买票下午去看的时候很干脆,但坐进电影院的那一刻,我是纠结的。

本来周末就很累,凌晨过了柱子,周六一共才在宿舍呆了四个小时。的确想早休息一番。何况,《阿凡达》是2010年的老片子了,我不仅在院线看过,还在硬盘里存了高清版本,11年来从头到尾至少看了5~6遍。现在都记得,2013年暑假,一边吞着豆子粥,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上的导演剪辑版,模糊是模糊,但没准下一个镜头就是院线版没有的?

我还后悔,2012年《泰坦尼克号》重映的时候为什么没去看?如今《阿凡达》重映,我总觉得不能不去。卡梅隆的电影啊,我的观影启蒙导演。一个硬核科幻片、动作片出身的大导演,竟然在《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两部传世作品中展示出令人惊诧的温柔和浪漫。至于后者,让人看到,对未来的设想不仅可以是金属气息十足和压迫和灰暗,也可以是多彩、丰富而壮丽的。

越是反差,我越是着迷。当年看完《阿凡达》,我在奶奶家客厅的藤椅上坐着,恍如隔世,细细品味着刚刚结束的震撼。此前及往后,我在院线看了几十部电影,但从没有这种感觉。

当时还在想,要不要再看一遍?

时隔11年,25元,再次坐在4排中间位置,看着同一部电影。什么都不一样了。2010年,济宁影城还是全市最时髦的电影院,新开门的上河影城总被吐槽票价太高。我记得,那时我用家中的固话打通前台,才问了两句票买多少钱,就被扣死。排队购票者从未如此之多,三个购票口,人群从北向南排到了楼梯口,120元一张,史上最贵,不能阻挡热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看它。只是觉着《阿凡达》的海报很有吸引力。或者,是影城挂在外面的,足有三层楼高的巨幅宣传画,太惹眼了。又或者,《济宁广播电视报》的封面下方1/3的广告栏太引人注意了。

为了播放这部电影,济宁影城是引进了专用的3D放映机。虽然这机器自10年后遍地都是,但当时可是稀世之宝。11年前,3D眼镜厚厚的,似乎是液晶填充。观影时带着并不舒服,可也要小心待之,不然摔坏赔偿900元。我记得开场前,精密的眼镜保管车被推来推去,还说脏了不能自己擦,离开影厅要交给工作人员保管。

济宁影城还延期放映了《阿凡达》,在报上登出广告,说大年初一晚上,跟心爱的人一起跨年看《阿凡达》吧。这真是个脑子被门挤了的设想!我还在大年初一专程去门口看了一眼,工作人员是个女人,很孤单地坐在大厅里。

《阿凡达》在技术上是一部令所有人为之震撼的电影,卡梅隆延续了在电影技术层面的一贯超强优势,在动作捕捉和电脑CG特效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的成就。至少我本人从未在《阿凡达》之后看过任何一部让人如此沉浸其中、真实到不至跳戏的3D电影,而且是亮色下,在高速复杂运动中不显失真的3D技术。此后其他电影,无论国内外,看起来只是把字幕调成3D的2.5D电影。

《阿凡达》火速突破由卡梅隆自己保持多年的影史票房第一记录,被全世界津津乐道。它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让影评人将其列为电影技术的分水岭,让观影全面进入3D时代。《阿凡达》也让中国电影人望洋兴叹,懂行的都明白其中多少看似平庸的镜头中的视觉特效,以中国的技术根本做不了,而且十一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此。

不仅是炸毁家园树和结尾令人血脉膨胀的大战,杰克·苏利与驾驶机甲的反派的战斗,虽然简单但拍摄难度一点不小:自如、清晰的动作,镜头切换、运动的流畅、连贯,每一秒都是炫技,但让人着迷,第一次根本看不出来。这便是它的更可贵之处:并不为炫技而炫技,特效为故事展开服务。

我记得,《第十放映室》跨年节目点评电影时,还宽慰道:中国电影要立足特色题材讲好故事,电影不只是技术。节目中,还特别批评了国产电影为了跟风,非要强行转制成伪3D再上映院线的行为,而且不是一部,是5~6部电影,包括喜剧片、爱情片。至少此后4年,国产电影年年都有这种蹭3D热度的营销行为。

令人唏嘘。虽不乏个别佳作,但中国电影至今都讲不好故事。

不仅如此,国产电视剧也喜欢拿《阿凡达》当梗。我有印象的,一个舔狗拿着两张排队许久,还靠加价才买到的电影票,在红色汽车旁喊女神在周日早上9:00看《阿凡达》,还说特效多好多好。女人冷漠待之:我还想睡美容觉呢。我那时候年轻,还觉得这女人真懒,还暴殄天物。如今?哎,小丑竟是我自己。

在当年的奥斯卡典礼上,我记得《齐鲁晚报》预测称《阿凡达》会拿下最佳导演,《拆弹部队》会拿下最佳影片。然而,《阿凡达》只斩获6个小奖,算是爆冷。《拆弹部队》作为沉闷的美式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竟然一举囊括上述两项大奖,还让杰瑞米·雷纳(漫威《复仇者联盟》鹰眼扮演者)获得最佳男主提名。

有个趣闻我至今记得。《拆弹部队》的导演是卡梅隆的前妻。当《拆弹部队》的剧本拿到手里,前妻不知道要不要接,给卡梅隆打电话寻求建议。听完故事梗概,卡神建议立刻拿下。这才有了首位获得最佳导演奖项的女导演。

我为啥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当时就喜欢研究这个。看电影从来不能只看热闹,故事背景、拍摄和获奖情况,特别是演员和导演的其他作品,该扒得要扒一扒。

你知道吗?《阿凡达》给我的震撼不只是电影本身,它更像是一个恰好砸在时代节点上的石碑。一个中国三线小城市,集体为美国电影着迷的故事,仅此一次。就像是,一个浑身落满灰尘的小孩子,激动地拿着刚买来的小望远镜,看着外面的世界。那一年,我升入离家和影院都很近的一所高中,中国也在那一年之后进入GDP暴增的快车道。

我知道这是巧合,但《阿凡达》似乎打通了什么东西。像是一团火,不明不暗,亦或是潘多拉星球上植物发出的荧光。虽然每次看这部电影,我都觉得它的故事不算新颖,演员也不算大牌,角色其实很单薄,甚至人形机甲都让我想起《黑客帝国》(当然它脱胎自卡梅隆自己的《异形2》),但我越是劝自己不要被俗套的“商业大片”骗了,可魅力总是不减。

今天下午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在路上已经把整部电影的情节从头到尾推演了一遍,让我尴尬的,让我难过的,还有彰显着卡梅隆对大场面的精准调度能力,场面混乱但叙事节奏丝毫不乱,张弛有度地向观众输出冲击力的地方。

开幕穿越雨林,我已经闻到那个味道了。耳朵里的男主独白,仿佛也回来了。我坐在4排8号,只是这一次不再局促、嘈杂,因为整个影厅只坐了不到十个人。关灯一瞬间,我甚至想起11年前,哪些镜头惹得观众发笑,哪些镜头让观众下意识地伸手扇开或躲避,还有影片结束时的零星掌声。

如今,3D眼镜早就轻便许多,甚至是共享的,随时租借。不用那么小心翼翼,也还带着夹片,带上去让我想起2004年青岛海边淘来的儿童遮阳镜。什么都更方便了,什么又都没变。蹩脚的校服早就丢掉,身子也不再那么肥胖。影片放完,出门时,我还以为自己是初中四年级的学生,一转眼已经读了博士。

《复仇者联盟4》超越《阿凡达》获得影史票房首位时,我还有点失落。据说要反超,票房凑够5000万人民币就行。

现在,我算是为卡梅隆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当然,也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