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面对俄罗斯对芬兰不要加入北约的警告,芬兰总理马林(女)表示:“尽管放马过来!芬兰土地之下几米深处埋葬着20万俄罗斯士兵的尸骨,欢迎你们来陪伴你们的祖先。”后经芬兰驻华使馆查实,这其实是国内媒体盗用北约最高军事长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James Stavridis)的在社交媒体上“援引”芬兰将军的发言。

俄罗斯与芬兰之间的历史恩怨,至少要追溯至冬季战争。

苏俄内战结束后,国内形势稳定,苏联决心收复“前沙俄”土地。随着纳粹德国不断壮大,苏联希望加强距离苏芬边境只有32公里的列宁格勒市(工业重镇+波罗的海不冻港)的安全,因此在1938年通过秘密渠道想芬兰提议割让或租借芬兰湾内的一些岛屿,遭拒绝。

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9月17日,苏联以伤亡不足4000人的代价占领波兰东部,与德军在密约中的“缓冲区线”汇合。10月,芬兰在谈判中拒绝了苏联提出的互换领土的请求。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苏联投入21个师45万人的庞大军力,数倍于芬军,自诩可凭借大集团军切割、穿插轻易占领芬兰。苏军前线指挥官梅列茨科夫公开表示:芬兰战役最多只需要两个星期。在苏军的士兵指导手册里,有这么一句话:“不要错误地越过边境进入瑞典!”未曾想一打就是三个半月。

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军民无分阶级地高度团结。1918年内战的民族创伤得以迅速愈合,曾经的“白军”和工人阶级并肩作战。在托尔瓦耶尔维反击战中,士兵大多出身于工人家庭,父辈大多死于白军屠杀,但他们仍然放下仇恨,在阿洛·巴亚里中校指挥下痛击红军。马克斯·雅可布森在《冬季战争》中指出:芬兰人民和政府都把力量实事求是地集中到使全国转入战时体制的问题中,没有任何因被侵略而产生的震惊或恐惧等巨大的情感冲动,好像每个人都在故意缩小自己的作用,以产生一种“举国戒慎”的形象。

芬兰社会民主党和工会联合会声明称:“芬兰工人阶级渴望和平是真诚的,但入侵者不尊重我们的要求和平的愿望,芬兰工人就只有一种选择:为了抵抗侵略,包围民主、和平和继续作为我们自己国家的主人的权利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芬兰共产党人同样拿起了武器。战后,芬兰用“冬季战争精神”一词来表示芬兰人不分阶级共同对抗苏联军入侵,保家卫国的壮举。

此外,芬兰也获得了国际声援以及来自英美法等国家的军事援助。芬军借助复杂地形灵活作战、顽强抵抗,给红军元帅伏罗希洛夫留下了深刻印象:芬军“防御时坚定顽强,而且纪律严明”,他们在修筑工事时不仅极富创造性,“而且热爱劳动到不知疲倦的地步”。

苏联凭借两倍于芬兰的兵力,十倍于芬兰的装备,却打出了几乎十倍于芬兰的惨重伤亡,自身因素显然十分严重。首先是苏联战前准备严重不足,对敌情估计完全错误,甚至连芬兰的复杂地形都没有摸透,作战方案不切实际。例如在卡累利阿,几乎只能用轻武器灵活作战,而苏军一概被动挨打,因为他们前期只有重装师,没有迫击炮和冲锋枪,更没有经受滑雪训练。再比如,严重低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部队甚至没有御寒装备,连手套都不够,绿色的装备和衣服在雪地里极其显眼,以至于向部队提供浓缩食品和面包干的细枝末节都要斯大林亲自过问。1940年1月16日,卡累利阿创造了-43°C的超低气温记录,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死于冻伤。

第二,红军各部队之间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水平奇差(步坦协同都不会,空军对地面作战难以形成有效辅助),各支部队各自为战反被芬军逐个击破。

第三,大清洗导致军事人才尽失、组织混乱、士气低落,红军指挥僵化死板。兵员也大多是只经过初级训练的预备役或地方民兵。截至1940年初,70%以上的师长、70%左右的团长、60%的兵团部队政委和政治部主任,都是任职只有一年左右的新人。因为1937~1940年的大清洗,红军有4万多名富有经验的指挥员被肃反,包括5位元帅中的3个,16个集团军司令、副司令中的15个,67名军长中的60个,199名师长中的136个,4位空军司令和5为参谋部侦察部队长官等。

当然,这场战争也让红军首次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争,暴露了被掩盖的大量问题,红军得以查缺补漏。斯大林说:“我们的现代化红军是在芬兰战场上习惯打仗的——这是它的第一次洗礼。”不过,此战也让纳粹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坚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1941年6月,希特勒宣称:“我们只要踢开大门,整个腐朽的结构就会灰飞烟灭。”

1940年2月,苏联重新展开大规模进攻。3月9日,芬兰再也无法在卡累利阿地峡支撑:部队伤亡惨重,炮兵弹药已经耗尽,武器大量损失。孤立无援的芬兰政府除了接受苏联的条件外已别无选择。而红军也撑不住了,春季解冻后,道路更加泥泞,打入赫尔辛基只会带来更大的伤亡,因此也同意和谈。

谈判席上,芬兰代表柳蒂大肆吹捧红军和指挥部的行动,试图换取苏方的谅解和让步:“红军完全不需要这种自尊心,因为他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和实力。”事实上,苏联依靠充足的物质力量和政治动员,克服了战争初期的挫败,最终打赢了战争,因此不觉得惨胜之后没脸见人,三个月后就强割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而罗马尼亚的军事实力在纸面上比芬兰强。

3月13日,《莫斯科和平协定》签订,双方停火。芬兰向苏联割让卡累利阿、萨拉、部分佩察摩等三处领土(占芬兰领土面积的8%)和30%的资产。芬兰转而与德国建立密切往来。1944年,由于芬兰作为纳粹仆从军入侵苏联,战败后又将佩察摩剩余地区割给苏联。

1944年9月22日,芬兰陆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签署132号作战公报,其中一段话:当我们经历了各种痛楚之后,我们看到与睦邻国家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是未来和平生活的基石。此战之后,芬兰恪守中立不结盟原则。

为避免引起苏联的猜疑和报复,芬兰政府成立群众性组织——芬苏协会,芬兰共产党任领导,总统巴锡基维任名誉会长,对芬兰人民进行苏芬睦邻友好的“再教育”。1945年5月,芬苏协会会员多达10万人。与此同时,芬兰境内的法西斯、沙文主义组织和文化团体被取缔,政府文职人员和军队中的法西斯分子也被清洗。凡用1939年之前的观点看待苏芬关系的书籍和戏剧均被禁止,历史教科书中的反俄内容一概删除,媒体报刊不得采取反苏立场。关于苏联和红军的新闻不经审查不得发表。凡可能冒犯的词语要寻找替代词汇,诸如“冬季战争”改称“不幸的事态进程”

巴锡基维对斯大林推崇备至,不惜笔墨赞颂斯大林的功绩,例如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他这样写道:斯大林是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把苏联提升为一个世界强国,使得它比从前存在过的以及可能达到的俄罗斯更加强盛。斯大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缔造者之一,对芬兰同情和友好,因此他的逝世在我国人民心中唤起了真诚的悲哀,我有幸多次会见斯大林大元帅并同他会谈,对这些会见我保留着最美好的回忆。

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的领袖加倍夸耀,还称其对本国“同情和友好”,对他的逝世表示“真诚的悲哀”,“最美好的回忆”。这绝对是俯首称臣。从这一点上说,芬兰完全没有资格羞辱俄罗斯。

二战结束后,芬兰奉行“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命名自前总统尤霍·巴锡基维(Juho Kusti Paasikivi)和乌尔霍·吉科宁(Urho Kekkonen),将芬兰定位为“中立”国家,并在冷战期间与苏联保持关系,在两大军事阵营中保持中立。1995 年,芬兰和瑞典加入欧盟并深化与北约合作,结束了传统的外交中立。

再者,苏军被葬在俄罗斯的卡累利阿,阵亡芬军士兵也大多埋在此地,俄罗斯应该邀请芬兰人与祖先相见,而不是反过来。俄罗斯固然已经颓废到,只能沉湎于旧帝国荣耀,但芬兰想要羞辱俄罗斯,恐怕还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