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把武汉称为“热干面”。直到现在网络还有《“热干面”为“生煎包”加油!防疫物资送抵》等文章。但现在越想越反感类似的官方造梗。

原因有二。其一,这种“接地气”的宣传口径,事实上是傲慢的。言外之意就是,宣传口有一种口服心不服的状态,为了讨好而不是服务于人民群众不得不屈尊改口,把老百姓当成智商低、情商低,没文化还难缠的刁民,把自己当成旧时代的大老爷,说深了怕刁民听不懂,说绕了怕刁民不明白,骨子里瞧不起受众。原本的预想是不讲空话套话,结果又变成了另一种敷衍而应付的空话套话,让人听懂了但又没完全明白。

接地气是宣传的结果,不是拿来自鸣得意的炫耀工具和向上邀功的KPI。把东欧局势形容为熊大与熊二在树丛里吵了一架,鹰酱煽风点火,乌鸡和牛牛隔岸观火?拉拉衣角别走丢了,就能找回“捉迷藏”的客机?这是什么,幼儿园绘本吗?宣传不应该是结果导向而非过程考核吗?把活生生的,共呼吸的人命,把一张张劳动者的鲜活面孔,压缩干瘪而机械的二次元?这就不再是接地气,而是接地府了。这也就不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了。

除了做作,接地气的宣传还有低龄化、弱智化、幼儿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刻意掩盖复杂问题和深刻原因,主动模糊结构性矛盾,把苦难淡化、肤浅化。某种程度上,媒体的这种解构化的灌输,与封建时代的愚民政策并无二致,它剥夺了民众质疑和思考的能力。

比如说用生煎包、热干面、油泼面和煎饼果子形容每一座出现疫情亟待驰援的城市,亲切倒是亲切,但情绪上了头,无形中挤占了对现代化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比如敷衍塞责、资源错配等,看似细小却关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乃至生死攸关的问题。信息化的社会,管理应该是网格化、精细化的,而情绪化、圣母化、幼稚化的舆论与精准施政是根本矛盾的,好比用卡通滤镜看现实世界,永远都是彩虹阳光,歌舞升平。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发挥群众积极性,从另一角度就是,党要与人民群众产生良性互动。“热干面”等宣传手法,是对民众的搪塞,而非对知情权的保障。群众可以造梗玩,但官方层面滥用乃至牵头用,就是不负责任了。在如此纵容和推动下,中文舆论场的饭圈化、二极管化将后患无穷。共产党的今天依赖于群众监督,共产党的未来需要自我革新,而不是躺赢。别说美国,躺赢任何国家都没有意义,中国最大的竞争者是自己。

在疫情特别复杂的当下,我的体会就很深刻。去年10月打完两针疫苗,我觉得只要全民接种,实现群体免疫,疫情就能彻底结束,国门敞开。但我们还没赢麻,加强针就把我打麻了(物理),而且境外流入疫情汹汹,居然在去年底再次引起社区传播。我破防的次数不多,但这一次真的蚌埠住了,因为对我而言,最大的定心丸——疫苗接种似乎并不能防止感染,更严峻的是持续两年多的严密防控已经对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越来越多的人困于生计,同时基层政府管理失能的问题暴露出来,对人民切身利益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开始理解印度人和美国人的感受——得新冠不一定死,不工作一定会穷死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似乎一去不返,明天总比今天更糟,接二连三的坏消息正在挑战忍受极限。我们开不起玩笑,现在也不是开玩笑的时候,你说生煎包加油,我真心觉得你在挥霍政府的公信力,糊弄、调侃我。话语再可爱也不能在中饭时多给我一份盒饭,有那心思不如拿出点切实措施改善民生。人民信任公权,是牺牲部分自由,转让部分私权,换得公权为我们兜底,而不是我们平时当爹供着,难时还要哄着。这种事搞多了是触及民心向背的。

即便实在个人层面,用看似温情的、假装天真的文字,描述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哪怕是生死离别的天灾人祸,品味起来也是无法接受的。我觉得这与吃人血馒头、开死者玩笑的行为,都是一样的轻佻,而他们只是把伤痛和苦难作为炫耀自身善意的舞台,他们是苦难的消费者、漠视者而非同情者,他们假意祈祷,刻意伪善,只为那一把出尽风头的瘾。我甚至可以想象,网线的另一端是一群涉世不深的油头粉面,做着远超自身审美能力的行为艺术,实际上是以一种亟待根除的怪癖。

时代是沉重的,真相往往是严密而令人窒息的,现实有时是令人畏惧、抑郁的。成熟的思维要接受这些,成熟的民族要消化这些。重担终究要靠自己扛,而不是站在一边说轻巧话——现实的铁拳,砸到身上的时候连疼都来不及喊。

请及时站出来,抵制这种宣传,拒绝自我矮化——我们自轻自贱,才让精英觉得我们软弱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