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后浪》们说:《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2021年05月05日 73 次浏览5月3日,青年节前夕,B站从全国各地955位初中生的命题作文中,整理并发布了献礼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看罢觉得很妙。看来,只要B站用心,为我国的宣传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一点不难。
去年,我的文章《看完<后浪>,我仿佛被开除了青年籍》明确指出,《后浪》实在是太脱离群众了。中国真正的后浪在县城里,在工厂里,在前线上,在劳动中,是沉默的大多数,不是几个生活优渥的布尔乔亚。对B站而言,《后浪》应该是广大观众,而不是几个成名成星的UP主。
今年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明显强了很多。去年的《后浪》,简直是把观众的嘴巴掰开,一勺勺喂给你:你是这样的后浪,是被人羡慕的后浪。是也是,不是也是。今年换了个思路:我们不是什么?准确地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年轻人不想要被人羡慕,只想能活出自己。主题既安全又保险,还能振奋人心。
与去年相比,这期视频敢于面对问题,并用概括的手法,用青年的视角指出问题。借孩子们的期望,吐露出包括青年在内的多数中国人,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的一致态度。很敢想,很敢说,很令我惊讶。
说几句印象深刻的。我是边看边暂停,先猜猜下边想说啥,再看我猜的对不对。
第一句话: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我先暂停一下,琢磨琢磨。看起来是儿童稚语,但仔细想来,似乎是吐槽城市拥挤的交通(交警把人流和车流分割),或者是不满于家长外出务工,终年不得相见。转念一想我突然觉得,这要是往深了说,是不是台湾问题,或者暗指资本对人的剥削和异化?
下一句出乎意料:这一半是女人那一半是男人,这一半是盟友那一半是对手。不论对错,只争输赢。
原来是屁股和脑袋的关系。一边是网络议题中男女身份的撕裂和对立,另一边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式发言,前者是互联网上纠缠至今的伪女权主义问题,动不动就男拳与女拳两拨极端分子对立,后者是爱国者与公知、洋吹之间的斗争,都涉及外部势力与内部亲西方人士的里应外合,也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国民认知,特别是收入层次的撕裂。
有点意思了。B站也是媒体平台,这话从它的视频中流出,耐人寻味。君子和而不同的世界,还有多远呢?
第二句话: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暂停。莫非这是说个性不能过头,少点抱怨,少点好斗,多点实干?真让我猜对了。后边是:嘲讽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看不惯过得好的,看不起过的差的。
深有同感,这就是哲人和“蜇人”的区别,2016年我就在QQ空间写过文章批判之。再想想,这不就是网络戾气吗?键盘侠的形象跃然纸上。靠辱骂贬低他人彰显自身一点悲哀的价值。
第三句话: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暂停一下。我猜猜,批判应试教育?老公知了(大误)。下一句再次出乎意料: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预定的人设,没有闪光的才华只有抛光的流量,没有精彩的作品只有热闹的八卦。
震惊。直接对着流量明星开火,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与其他网络媒体平台一样,B站最需要的就是流量,它却带头批判畸形流量,怒斥流量明星,这种符号价值远高于使用价值的资本造物,以及被精神鸦片洗脑而愈发疯狂的饭圈文化,颇有遏制劣币驱逐良币,防止审美降级的态势。
第四句话,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暂停一下。我猜这是号召青年自我实现,承担责任,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搀扶老人),改变冷漠的世界,发出自己的光,决不保持沉默。中国近十年来的舆论发展、社会问题都预示着这一点,比如2011年佛山的小悦悦案。
后面一句是: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藏在人群里,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里。似乎没有超出我的预判。
但是,联系第二句话,指向似乎更清晰了。227事件的主角是谁来着?是哪位流量明星放任饭圈四处出击、作恶多端,以邪教模式敛财、洗脑,但出了问题却沉默寡言不肯承担?原来他也是资本的符号和玩具啊。
不过,点到为止。如果再往深了说,诸如“我不想做剥削别人的人”,“我不想做为别人带来996福报的人”,“我不想做人民富豪”,“我不想做一个加速内卷的人”之类,恐怕……意思到了就够。
第五句是:我不想做一个油腻的人。暂停。我猜测这肯定会引起中年人的反感,但大概意思应当是,保持个性,不被社会所打磨,不被流俗所玷污,迎来全新的朝气蓬勃的变革浪潮。长辈口中所谓的“社会规矩”,诸如劝酒文化、服从文化和职场刻板印象,甚至变成了陋习和恶习,只会害人,让人堕落,让人异化。
果然,后边是:你吃亏的时候他说吃亏是福,该较真的时候他说难得糊涂。这两句话笔力千钧,干练精妙。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苦都有吃的必要,家长让孩子买报纸、打零工补贴家用,领导让实习生少拿工资之类,都是典例。人的时光宝贵,要汲取经验教训,也要有利于职业发展和人格健全,在复杂和有技术性的劳动中完成。在另一条完全不会走上的人生道路上,比如简单至极、任何人都能做的买报纸、卖夹饼上吃再多苦都没意义。
读书的目的,就意味着你永远比这些职业挣得多,永远都不会吃这些苦。从而,今后挣钱就是比体力劳动容易,花钱就是不用太拘谨。人要往前看,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绝望。忆苦思甜的“忆”不是臆想的“臆”,不然,“思”得的就不是甜,而是白白浪费精力后的自我感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创造问题。
另一方面,较真是一门艺术。但凡社会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敢于较真的人。比如状告苏州轨交公司的苏大吴同学,状告知网的苏大刘同学,状告迪士尼乐园的华东政法王同学——他们都是看起来一条筋、死脑袋的傻子。对一般人而言,一两块钱,一两次不愉快的经历,给就给了,忍就忍了。可他们诉诸法律,推动的却是集体利益的进步,资本的剥削和无理又被推回去一分。
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种较真的精神值得鼓励,值得感动,是新时代的敢于挺直腰板说不的勇者。我们即便做不到,也要学会包容。
第六句是:不想做一个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意思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卖弄学识和经验,仗着年纪大就对别人指指点点,暗中表达了对上一辈乃至上上辈(50~70后)的不满。他们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流砥柱,要么深受文革PTSD,要么无法接受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巨大差距,深感“被骗”。于是诞生了河殇派,以及方方之流,是民族主义和亲西方情绪融合最紧密的一代。
我曾经说过,人类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跟不上时代。动不动“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消极的一代”,只是宣泄戾气,毫无建设性。我本人对00后和10后充满信心,他们是诞生在共和国全面崛起的,高度自信的一代。
接下来,政治正确的套话多了。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不讲义气的、没有教养的、半途而废的人,以及最后两个——一个遗忘历史的人,一个不爱国的人。这里意思很明显,有的是对老一辈人的不满,有的是对侮辱烈士的反对,有锐意进取之意。
最后一句,升华了: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一字未提“不忘初心”,但此言一出便是振聋发聩。做好榜样,传好接力棒……免俗,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添。饱含着理想和未来。
上一辈没做好的,我们这一辈做好。我们这一辈做好的,下一辈做得更好。
视频看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