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你赢麻了吗?
2021年05月12日 72 次浏览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简单谈一下我的想法。限于思考不甚成熟、全面,以及以及一些敏感问题,有些观点就不展开说了。
首先,本次普查揭示并肯定了中国近十年来的发展成果。
2020年普查数据,中国人户分离49.2亿,流动人口3.75亿。10年前的第六次普查,人户分离2.61亿,流动人口2.21亿。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形成了活跃的跨地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运作模式,实现了全国经济一体化,各类资源的分配与流通更便捷、迅速、及时。这在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七次普查,中国城镇人口9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农村人口5亿人,占36.11%。十年前,中国城镇人口6.6亿人,占49.68%。乡村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显然,这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
十年来,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吸收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再加上精准扶贫中的“易地搬迁”政策,终于改善了多数人口的生活条件,降低了社会行政成本。同时也强化政府对基层的感知、管理能力。我认为,这应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多数人口过着拥有较完善、较高品质、较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社会服务的时代,是基层治理模式的突破性完善。
其次,本次普查也揭示了一些问题。有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有些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汉族的绝对主体地位,是中国保持社会同质化、世俗化、团结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基础,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区别于任何第三世界国家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汉族在第七次普查中的占比降低了0.4%,降至91.11%,似乎是个不祥预兆。
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照搬苏联的民族识别,未曾想民族主义竟然成为苏联最大的掘墓人之一。只是中国近40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少数民族多且总量少、汉族与其他民族长期融洽、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才未能招致大患。
少数民族在就业、升学上的优待政策,历来为中国汉族人诟病,积怨颇深。以血统而非贫困程度确定扶助政策,反而让唯才是举、任人唯才成了奢望。长期以来,该政策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反而把维护利益变相为塑造特权。这事实上是对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即主体民族的系统性歧视,是少数民族(不是少数族裔)的利益凌驾于全社会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激发的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更容易极端。
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对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进行试点改革,效果卓著。我认为必须尽快将优待政策聚焦于烈士和英模子女,彻底破除以民族叙事取代阶级叙事的不良政策。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社会以阶级横分,以民族为单位竖着分?一碗水终究端不平。
第二块疑问较大的地方是2020年新生儿数量。有人怀疑普查或新闻媒体预估,必有一个在编造数据。我觉得未必。因为本次普查调用了公安身份信息、卫健委出生死亡信息、医院生育建档信息、流产及相关医疗检查记录等,是历次普查中最真实的一次。但是,面对14亿人的巨大人口基数,再加上不同的统计口径,我认为上千万人的波动问题不大。何况,与其纠结于具体数据,不如关心更重要的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的人口危机。老龄化、少子化之类,长期唤起人们的激烈讨论。但是,我个人有一种预感,就是我们以为国家十分重视的东西,国家并不那么在乎。
我曾总结过,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善于建立并贯彻2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时至今日依旧深耕基层、发展基层、立足于基层;具体事务因地制宜,不搞政治挂帅,成效只用实践检验,先小后大乐于试点;善于且勇于改革,风险管控能力和意愿两手都很硬;坚持吸收西方阵营先进发展成果乃至政治理念,结合本国实际为我所用。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亟待解决的大难题和大危机,中国都能从容应对,何况一个足有几十年回旋余地的老龄化问题呢?
目前,国家已经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准备。我能列举的政策有:推动电商直播等居家零工,解决生育歧视,强化转移支付,全国社保连通、促进人口流动等。但是,根子上还是要靠“中国制造2025”中的新技术、新能源解决,靠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盈利来解决。
而且,老人也可以拉动消费、创造价值(劳动力),并不完全是负担。就算形势严峻、需求强烈,中国政府的一贯风格是以巨大牺牲换得巨大成绩,为长期利益牺牲短期利益,为全局利益牺牲局部利益。我觉得数十年后,中国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国家不可能采取,甚至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方法解决人口问题。
须知,消除房地产泡沫(房住不炒)、削减落后产能等历史性任务,单靠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完不成,如今深重的社会危机都肇始于此。但中国政府靠独特的决策力,出色的行政力和坚决的执行力,竟然逐步地完成或正在完成。这是中国体制的特色。老龄化导致的社会保障负担,只是另一个西方完不成的任务,中国也可以效仿前两个任务,逐步减轻之。
长痛不如短痛。相较于总人口,老年群体只是一部分。我点到为止。
在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发展的太快了,人的伦理、道德跟不上,连西方国家都不得不下意识盲动应对,这意味着中国内外的变数太多。诸君,从全网调侃烈士、侮辱英模,公开爱国反被网暴,颜色革命危险骤增的时代,到全中国爱国正气盎然蓬勃,舆论形势大为好转,三个自信空前激荡的今天,也才不过10年而已。谁能想到往后10年,20年的民意?当我们95后和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主力军时,主流民意会发生无法预测的激变。应对人口危机的手法会大大拓宽,负担也会大为减少。
更重要的是,人口问题的解决,与技术大革命息息相关。如果人口危机先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那么中国有现成的,解决劳动力紧缺的经验可供参考——大城市可以吸收民工就业但户口不动(结婚生子都不行),亲属子女入学难,安家购车就医受限,干脆把“农民工”改成“外国人”,不就可以咯?
退一步,中东逊尼派国家长期吸收印度、巴基斯坦劳工就业而不给国籍,以至于侨汇收入是印度最大的外汇来源,中国也可以参考。华南地区就吸纳了大量东南亚务工人员。
退一万步,日本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如何在老龄化严重,经济基本停滞的情况下运营高水平发达社会而不出现大危机?
如果技术革命先爆发,那就更不用担心。中国将毫无疑问地,与美国成为引领变革的第一梯队,巨大的红利将被中国吸收。想想看,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无人流水线、人工智能……中低端就业会持续萎缩,我认为近十年内,中国就业压力的增加速度,远超老龄化速度。任务优先级显而易见。
我想起了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的话:“因为后现代社会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反而大量削减劳动力以减少成本,过去的那套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在今天,为了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需要学会积极快速购买和消费商品,可是穷人没有这种条件,因此,穷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绝对地、完全地成为让人担忧和讨厌、没有用处的人。”
换言之,相较于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以及人口增速放缓甚至总量下降,国家更关心的是技术变革引起大量低端就业岗位消失,导致大量人口迅速失业,超过国家救济和调配的速度。
国家不可能否定和压制技术进步(不能做也做不到),也不能容忍失业率骤增——任何国家、任何制度、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允许出现大量无业流民,否则将产生重大而直接的政治危机,参见1929年大萧条时期欧美各国的政局变化。
我不是国内问题专家,只是斗胆揣测,一家之言:为什么河北省粗钢产业(地条钢)屡禁不绝?国家一纸政令强硬打压不行吗?不是不行,问题是一个行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被禁,它的上下游企业也会遭到波及,就业怎么办?
以现有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业压力已经很大。若是放开生育,彻底淘汰优生优育,只会让就业压力更大——就业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撼动执政党的合法性。
何况,既然放开二孩的效果远不如预期,大城市不生,农村扎堆生,反而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甚至险些返贫。因此,我认为放开生育也不会一举解决生育率低的问题。一旦“最后的手段”都失败了,社会大众怎么想?不说人心惶惶,就说着唱衰中国的狺狺狂吠,就足够惑乱人心的。
再者,放开生育意味着相应的社会保障也要跟上,而战略机遇期、发展转型期的中国急需用钱,财政紧张,不能轻易为一个几十年后才可能爆发的问题,破坏既有的发展规划。口子一开,中国却没有雄厚的财力,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先说这些。我麻了,先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