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政治局召开会议,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我想到一个问题。既然今日的美国,正在为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00年代,金融资本迅速膨胀换来的高速发展还债,中国会不会为同一时期挣得对外开放第一桶金的人口红利还债呢?

答案似乎是确定的。在此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的一点思考。

我国建国之初,生育政策失衡,人口急速增长,不得不坚决采取计划生育政策,缓解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事实证明,当时采取该措施是必要的。农业吸收的劳动力有限,工业化程度不高的中国无法制造太多就业岗位。而中国一旦出现大量无业、贫穷甚至饥饿人口,将是极其危险的政治炸弹。

计划生育的好处,显而易见。生育率降低了,养育负担减少了,全社会劳动人口占比提高。也就是说,养别人的人多了,被养育的人少了,社会生产力自然就上去了。但是,同样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曾在上世纪50年代后经历人口激增,但由于对外缺少独立性、民选政府缺少行政力、经济缺少自主性(过度依赖外资)等原因,拉美在创造经济奇迹后无一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之所以能把激增的人口变为人口红利,直接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普及基础教育(无神论+理工科)、发展现代农业(更少耕地养活更多人,释放农村劳动力变为工人)、在苏联援助上发展的工业基础、强大的政治决断力(1985年百万大裁军,邓公“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论断全世界独一份,让军工业沉重负担骤减)和执行力。特别是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在冷战期间的坚决斗争+灵活外交+特殊地理位置,促成了投靠(不是投降)西方阵营的机会。

中国何其有幸,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分别由连续两位伟人(毛、邓)掌舵撑船。他们都身兼政治、军事强人双重身份。政治强人对内支撑起稳定的政治局面,军事强人对外实行“以攻为守”的革命或武力输出。

两位伟人,在建国之初和改开之初等两个特别复杂的内政外交形势下,凭借冷峻的眼光和一流的博弈技巧,特别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以群众为本),排除一切困难、一切诱惑、多数错误,鞠躬尽瘁时终于把国家带入正确方向。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离不开邓公为首的第二代集体的恩泽。邓公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第一时间把中国沉重的军工、国防压力解除,将释放而出的大量劳动力变为产业工人,让中国切实吃上了人口红利。进而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先进行经济(开放)改革且几乎是唯一成功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军工让位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融入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如果你不能理解“中国加入全球化”的伟大意义,不放回过头去看,也会得出这个结论:中国主动搭上了全球化的末班车。要点是“主动”“末班车”。此前,全球化进程被西方一家独揽,用于对苏封锁;此后,加入全球化的国家,要么是亲美派下跪乞求,要么是被动卷入,要么存在潜在经济问题,几乎只承受了全球化的副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先加入,个头大把红利吃光了)。

80年代,西方为什么看中中国,心甘情愿把中国纳入国际市场?中国又为什么主动加入?经济必要性和政治独立性是并存的。换言之,你情我愿。

而那个年代,这种纳入意味着中国承接西方产业转移,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这第一桶金,想挣到?而且越过越有?西方给了机会,中国也要中用才行啊!

所以,人口红利就是历史机遇,历史机遇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不完全是时代背景,不是西方一伸手中国就自带的,而是共产党多年培育、一朝喷发而来的,转瞬即逝(细算也就30年,可如果80年代没有抓住,就不会延续30年),但被中国抓住了。

不过,矛盾消失了么?没有。只是延后了,以养老的形式出现了。今天的红利,明天就会老化并成为负担,而他们的子女一代数量骤降,人均养老成本会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成本会更大。

有多大?按60岁退休计算(不延迟退休,约2050年),中国平均一个劳动力要养活0.7个老人。届时,中国老龄人口占30%。

人口红利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我国激烈(即不正常)的人口演化。据上可见,人口红利越多,要还的债也越多。但也没必要PTSD,恨不得人口立刻缩水。如果人口结构得不到改变,劳动力非合理减少,会大大影响社会的造血能力。因此,我国人口政策的目的(别管是二孩还是三孩政策),是维持适度且可持续的人口增长。

至于已经老化的人口负担,共产党就要发挥一贯的优势(强撑、广试),以政治运作力、人民的拥戴和广泛的试点与推广(配套政策和补助),逐渐消除掉。

社会造血能力(创造财富)要维持,但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其一是自动化机器运作,意味着财富向机器的拥有者——资本的高度集中(连工资都不用发),贫富差距会更大。再加上机器人没有消费能力。社会稳定发展,生产重要,消费也重要。这就解释了我国为何要消费升级(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利用他国的人口红利:转移过剩产能+让世界买中国的产品,继而抗住国内消费萎缩的风险)。

“一带一路”的最终目的,不一定是辐射至欧洲和美洲,而是在中国周边建立起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涵盖东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庞大经济圈,实现新的 “内循环”。其逻辑就是,让这些地方的年轻人,为中国老人“云养老”:中国老人消费着他国年轻人生产的廉价产品,正如中国制造的商品填饱了美国人的肚皮。

如果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2050年恰好是(我预估的)中国完成伟大复兴的年份,届时中国GDP比美国高的态势已经维系20年。但是,经济指标不能衡量国家影响力和各项实力的差距。人口红利为中国带来了追平美国的第一桶金,后面还有30年,中国才登顶,咱们靠什么?

现在知道,“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展尖端科技),为什么如此遭美国嫉恨了吧?形象的说法是:“命数”是“定”的。中国摸着鹰酱过河,就意味着把美国的命续到自己身上。可惜,闷声大发财的时代过去了。

回到三孩政策,各位觉得它会生效吗?一孩都没有,何况二孩?二孩政策也无法达到预期。即便热衷二孩如山东,热潮都转瞬即逝。

再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敞开肚子生?有了这么多孩子,这些人会干嘛?例如美国,政坛两大党山头林立,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克林顿家族兴衰起伏。即便是特朗普拜登,查一下他们的子女的配偶的出身,不难想象:权力不能继承,但被权力绑定的金钱可以继承。

苏联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它的后果。于中国而言并不至于如此,毕竟民族主义+利益分割才是老大哥解体的导火索,但贫富差距增加是铁定的

中国并非毫无胜算。共产党的计划,历来是论证充分的,有双重保险。能不能延续一下“人口红利”呢,比如让年轻人“生得出、养得起”?毕竟,中国的潜力还没完全发掘,生产方面,适龄人口高中入学率还不到一半;消费方面,中国还有6亿人月入不足1000元。而一个高等教育还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毛入学率还不够高的中国,就已经培养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师队伍,每年毕业的高等教育人口世界第一。

三孩政策发布于中国劳动人口多达6亿人,中老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劳动能力还没普遍丧失的窗口期。短暂的休战磨刀霍霍,扩大战果,变优势为胜势的目的很明确。进攻号角?不太明确。不过,我确信的是,房地产作为拦路虎是必须收拾的,科技兴国也是从来不会过时的。泡沫不可能不破,但也不会不攻自破,出来混必须要还。

正如老欧洲被黑、绿吞噬,美国被金融蚕食,每一分红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除了共产党,谁还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