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12时,为纪念卫国战争爆发80周年,俄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向无名烈士墓及各“英雄城市”纪念碑献花,并发表讲话。他指出,6月22日是俄罗斯的“纪念和哀悼日”。这一天及随后发生的那场战争将被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人牢记。

卫国战争爆发的历史比较复杂。前半部分见《乌克兰驻华使馆怒斥苏联“发动二战”:布尔什维克竟对纳粹绥靖》

《慕尼黑协定》签署后,斯大林敏锐地察觉到纳粹的野心和英法的用意,于是对德缓和。侵占捷斯后,德国对波、英、法三国关系骤然紧张,必须缓和对苏关系——一旦苏联倒向英法,德国用武力解决波兰问题的企图反而会将德国逼入绝境;一旦苏联被德国争取,英法很可能将慑于苏德联合而放弃对波兰独立的外交保证。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暂时放弃他对布尔什维克的刻骨仇视。

1939年5月,希特勒突然放开对苏联驻捷克企业——斯柯达的原料供应和产品运输限制。7月,希特勒命令外交部须与苏联恢复经贸谈判。7月26日,德外交部经济司司长施努尔在希特勒要求下与苏联外交官共进晚餐,表示“德国愿与苏联达成一笔非常有价值的交易,也使苏联避免卷入战争。”

8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接见苏联驻德临时代办,向苏联提出“改善关系并达成一笔良好交易的建议”。15日,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拜访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德国愿意满足苏联从波罗的海、波兰到罗马尼亚的全部要求”。两天后,莫洛托夫回电,同意改善双边关系。

8月19日,苏德达成《苏德经济协议》德国可以用特定的军事设备交换来自苏联的原材料。

8月20日,德国入侵波兰已箭在弦上,提出应立即与苏联缔结友好协定。苏联表示不着急,德国却急不可待。21日,希特勒亲自致信斯大林,表示愿满足苏联的一切要求,还诚意满满、语气恳切地在信中列了六条详案。下午五点,斯大林满意地回电,愿立刻达成协定。

8月23日晚,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秘密协议书纳粹牺牲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以满足苏联,消除了对波兰开战的最大风险。然而,条约中并无苏德同时对波兰开战的约定,所谓“势力范围”其实是德军不得突破的,防御性质的“缓冲区线”

条约签订后,里宾特洛甫发布声明称:1936年11月25日与日本等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并非针对苏联,而是针对西方民主社会,尤其是“伦敦和英国的那些老板们”。临行前,斯大林向里宾特洛甫特别谈到:苏联非常重视这个条约,并且将以苏联之名发誓绝对不会背叛他的盟友。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16日,波兰流亡政府抵达罗马尼亚。17日,苏联才派兵与德军在密约中的“缓冲区线”汇合。21日,德苏在波兰开展军事合作,对蓄意破坏者展开“肃清”,规划波兰的“应有状态”。苏联对国内解释称:驻军波兰是为了保护其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免遭德国侵略,莫洛托夫还专程向德国方面解释:这是唯一正当的侵略波兰的理由。

入侵波兰的同时,苏联停止了国内的反纳粹、反法西斯宣传,并把欧洲战事描述成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因帝国主义而互相争斗。共产国际特别指示捷斯共产党全力打击沙文主义,不要插手任何反德示威,同时要求法国、英国共产党发表反战立场。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遭受了来自英国的海上封锁,苏联几乎成为原料的唯一来源,遂从苏联大量进口原油、橡胶、锰矿石、粮食、动物脂肪和白金。苏联也因为《苏德互助条约》而很难从他国进口工业制成品,对德国的机械愈发依赖。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冬季战争爆发。由于大清洗消灭了大批富有指挥经验的军官,再加上芬兰军民的顽强抵抗远超苏联预期,苏军在初期遭受极其巨大的损失。由于苏联进攻芬兰(与德国关系密切,多有德国侨民)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密约内容,德国民众不为所知,掀起反苏浪潮。纳粹很难在思想与政治上公开支持苏联。

1940年3月13日,苏芬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11%的领土和30%的资产。苏联的惨胜让希特勒对入侵苏联更具信心,失去安全感的芬兰接受德国驻军。

1940年2月11日,苏德签署更深入的《苏德经贸协定》,规模是上一版的四倍。截至1940年底,德国从苏德边境(波兰地区)接收了来自苏联的上万吨原材料,苏联还向德国开放北极航线,使得德国商船或伪装巡洋舰能进入太平洋,打破了海上封锁。

1940年6月14日,苏联趁着德国西进法国,无暇东顾之际,侵占波罗的海三国。26日,苏联向罗马尼亚下达最后通牒,迫使其割让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赫尔扎三块地区。28日,苏联派兵进驻。

须知,立陶宛和布科维纳属于苏德密约中德国的势力范围,苏联率先违约,引起希特勒不满。苏联承诺保证德国与比萨拉比亚100000吨谷物的合约,保护德国的当地财产、德裔居民权利,保障罗马尼亚石油能送达德国。无他,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将立陶宛等三国的求救信原样退回,还迫使罗马尼亚屈从于苏联。

德国侵占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等地后,对来自苏联的战争资源需求愈发强烈。1940年夏,德国的需求比1938年增加了50万吨锰、330万吨磷、20万吨橡胶以及950万吨原油。由于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德国垫付的9670万马克的外汇打了水漂,也无法以勒索的方式压低三国的原料价格。希特勒对手下说:“我终于能专心对付一个真正重要难题——与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决战。”

8月,苏德之间因罗马尼亚问题、冬季战争问题等产生的摩擦愈发剧烈。苏联不满德国在上述问题的态度,又担心德国的西线战事过早结束(法国已于6月22日投降),遂短暂停止履行《苏德经贸协定》,导致德国物资短缺。8月中下旬,匈牙利、罗马尼亚问题基本告一段落,苏联又对保加利亚提出领土要求。

8月30日,根据第二次维也纳仲裁结果,纳粹与意大利迫使罗马尼亚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匈牙利,使得德国控制该地的油田,且让匈牙利加入轴心国(11月20日)。苏德之间再次紧张,苏联表示德国应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事先征求苏方意见。

9月2日,英美两国签署《驱逐舰换基地协议》(Destroyers-for-bases Deal)后,斯大林坚信德国与西方的战争还会持续,遂恢复物资供给。

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正逢苏德关系回温,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提上了日程。如此便能进一步震慑美国,迫使其保持中立。8~10月,德国执行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爆发,谋求侵占英国本土。希特勒也在犹豫是否入侵苏联,亦或是让苏联得到黑海西部的港口,并在苏德中间存在中立国的情况下,让苏联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谈判之初,双方关系融洽。德国驻苏大使薛伦堡早在法国投降后便开始构思四国轴心条约,积极劝说希特勒对苏友好而非侵略苏联。诸如占领苏联领土不仅不会解决资源短缺,反而会导致额外的经济负担。德国外交次长恩斯特·魏萨克瑟则说:“苏联现在的官僚政治让他们显得无害,为什么不让这样陈腐的布尔什维克待在我们隔壁呢?”

里宾特洛甫对苏联外交官说:“没有什么关于巴尔干以及黑海问题是我们无法解决的。” 还表示:“在我们德国、意大利以及苏联的思想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反资本反民主主义……不论是我们德国或是意大利,都和资本主义西方没有任何共通点……对于我们来说,社会主义国家会站在西方民主国家的那一方才令人感到奇怪”。

1940年10月, 斯大林在收到前往柏林进行“为四国轴心的形成召开的初步的会议”的邀请之后十分开心,向里宾特洛甫回信到:苏联有意参加一个为了各方“彼此的利益”以建立“长久基础”的协议。11月初,苏德经济谈判取得进展,友苏派信心十足。11月1日,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与希特勒会面后说: 元首希望他能让苏联加入反英阵营的前线。”

与墨索里尼会面时,里宾特洛甫特别强调:“会议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苏联方对于巴尔干地区的立场”,因为此地是利益重叠区,若苏联主动退出则德国与苏联站在同一阵营的好处将超过入侵苏联。

希特勒向墨索里尼表示,他对苏联主动退出巴尔干表示怀疑,因为“斯大林对多瑙河和保加利亚有着异常的执着”。为此,他顶多接受苏联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要求,但不会容忍更甚于此的任何要求,担心苏联拉拢保加利亚并与之结盟。希特勒还引用谚语称:“一只罗马尼亚鸟在手,胜过两个在草丛里的俄国人。”

1940年11月12~14日,莫洛托夫赴柏林谈判,火车站气氛热烈,纳粹军乐团还破天荒地演奏了《国际歌》(苏联国歌)。里宾特洛甫向苏联提供了四个轴心国(德、意、日、苏)的势力划分草图,鼓励苏联向印度、伊朗扩张,迫近印度洋和波斯湾等英国势力范围,让德国占据芬兰,同时希望苏联的势力退出巴尔干半岛。

但是,莫洛托夫坚决认为苏联应在地中海拥有自己的温水港,希望抱有在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影响力,不希望德国在芬兰驻军。

12日下午,莫洛托夫与希特勒的会谈气氛融洽。希特勒甚至表示,纳粹正在“对英国最后一击”,“是时候该思考我们胜利之后的划分了”苏联不必对无冰港口如此渴望,击败英国后,这片“等着被兜售的4亿平方公里的破产土地”的港口可尽数割给苏联。话是这么说,但不列颠空战的失利,让德国在当天搁置了海狮计划。

希特勒还:双方同意除了芬兰之外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了,同意美国不应插手欧洲、非洲和亚洲事务。希特勒估计: 美国在1970~1980年左右将会严重地威胁其他国家的自由。(别说,还挺准)

当晚,斯大林向莫洛托夫回电:“巴尔干问题当下依旧是两国重要的问题,并且不容许任何的搁置。”苏联没有让步的打算。

14日,里宾特洛甫在防空洞里与莫洛托夫会谈,德方提供的协定草案与原先立场无异(划分势力范围),附属密约是德意苏将把土耳其从英国手中解放出来。莫洛托夫就北欧和巴尔干问题展开了细致讨论,还打趣地说:“如果英国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为什么他们要在一个防空设施里展开会谈呢?”

11月26日,斯大林回复称,苏联同意加入轴心国,但条件是:德国从芬兰撤军,苏联保证与芬兰维持和平,保证对德镍矿和木材供应;保加利亚划归苏联并设苏联海军基地;德国帮助苏联,迫使日本放弃对侵占库页岛北部的领土诉求;苏联与保加利亚的协定应成为四国轴心的保障。

为表诚意,苏联承诺将在1941年5月11日前将250万吨谷物输送至德国,比德苏经济协定的规定量多出了100万吨,苏联还承诺会给境内德裔移民提供经济补偿。然而,该回复遭德国无视。

希特勒认为苏联对巴尔干地区的领土野心是为对德国利益的挑战,并将和保加利亚相关的条约视为使保加利亚成为轴心国的累赘的伎俩。私下里向将领们表达不满:“斯大林要求越来越多的东西”,“他是位冷血的敲诈者”,“德国的胜利对俄国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们必须让他尽快向我们俯首称臣”。

12月18日, 希特勒正式地签署了著名的第21号命令,也就是后来的巴巴罗萨行动。命令中说:“德意志国防军必须准备好在快速的行动中击溃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