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驻华外国记者协会发布声明,要求中国记者保护驻华记者的权利,而非政府组织“记者无国界”也表示“震惊和谴责”BBC干脆谴责中国政府,要求“制止袭击”。

什么事大动干戈?原来是24日,德国之声驻华记者Mathias Boelinger在河南采访时,被河南人民围堵,随后在境外社交媒体上怒斥郑州“暴徒”(angry mob)。

有种说中国人是“暴徒”?真要是暴徒早把你屠了,这就是西媒欺软怕硬的流氓本色。不要不服:西方媒体纵容香港局势恶化,为分裂分子张目,是不是流氓?西方媒体扭曲报道中国,春秋笔法、阴阳怪气,是不是流氓?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威胁,迎合西方偏见,主张反华情绪,挑起中西对立,是不是流氓?

这根本不是“中国暴徒危害新闻自由”。西媒的标题应是《中国正义人士怒斥外籍泼皮无赖》。

双重标准是西方排他性一神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典型表现,也是局部利益对公共利益的高度凌驾(恰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让西方人、西方政府、西方媒体不双标,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这就好比,上帝的子民能与异教徒一视同仁吗?信教者才配拥有的道德和解放,非信仰者有资格享受吗?真以为白人老爷坚船利炮、殖民全球、种族灭绝、分而治之是普度众生呢?

靠奴役拯救“劣等民族”,靠灭绝普及“现代文明”?搞笑吗?“昭昭天命”、“受命于天”是颁给白人殖民者的,印第安人信以为真就被揭头皮了;“主的教诲”、“神的圣喻”是说给白人新教徒的,黑人和华人别凑热闹,是地里棉花不好摘,还是厂里雪茄不好卷?

白皮强盗踩着同胞的尸首,割下战友的头颅,你却以为他口中的仁义道德能为你带来消遣和拯救?区别是,以前的白人拿着枪,现在的白人拿着话筒,一个杀人,一个诛心,干着一样的事,只不过惧怕中国强大,以及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骨气,白人不得不穿上西装,动动嘴皮。

这已经是西方白人“老爷”对亚洲人民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在泰国,他们娈童;在日本,他们强奸;在阿富汗,他们杀平民练手;在韩国,他们创造了“梨泰院”(驻韩美军频繁奸淫女学生、嫖娼、慰安,大批妇女在黑诊所堕胎,产业之繁荣竟发展为“外国街”,为避讳取“离胎”谐音“梨泰”)。

幸运吧,咱是中国人。而且是西媒口中“愚昧无知”,不肯接受“拯救”,反而敢于在公开场合对精英分子明确表达怀疑和不满的中国人。

西媒气得鼻子歪了:好大的胆子!

话说回来,外籍记者被中国人民围攻,已经十分克制,至少没有动手。西媒不是最喜欢打断受访者的话,随便插嘴、质问到底吗?那么,在中国郑州被质问一次又能怎样?西方媒体一如既往地傲慢 ,指望他们反思遭到大多数中国人排斥的原因?做梦呢?

这些披着自由主义新闻学外皮,打着“揭露真相”的旗号,办得却是骨子里的双重标准的西方记者,总是把自己标榜为全社会最高尚、最优等的“良心”,应该文质彬彬地站在聚光灯下,政客富豪推杯换盏,民众百姓深信不疑,中产阶级明灯,外国百姓追捧,只许揭开别人短,不能被人骂双标。谁质疑谁就是反对民主,谁争辩谁就是掩盖事实。

西方记者,真的以为自己顶着一身白皮,就能在第三世界获得救世主一样的崇拜,就能靠一段镜头、一次采访成为撼动一个“邪恶政权”的大英雄。他们真的以为自己的举动,代表着人类的普世价值,代表着西方社会的良知,发挥着替社会监督公权力,为百姓送去知识启蒙的道德自律作用。

西方记者从资本中来,到政客中去,群众就是个背景板——不信媒体的被骂作“暴徒”,信媒体的是被玩弄的蠢猪。看似慈善救助,实则优越感爆棚;看似保障知情权,实则是权斗工具;看似是增进互信,实则是塑造矛盾;看似沟通世界,实则西方价值;看似是“零度写作”,不偏不倚,实则政治挂帅,扭曲牵强。

如果目标国百姓不需要被灌输民主和自由怎么办?那就硬说它没有,“没有民主”不就能创造“民主”了?宁可编造需求也要保证供给。诱导性提问、选择性报道、恶意剪辑、错位翻译、阴间滤镜、打断发言——没有任何捏造不了的新闻,没有什么杜撰不出的证据。

他们不是人类前进的拐杖,只是资本的搅屎棍。

不要不信。这位德国记者所属的“德国之声”是德国官办媒体(public state-owned broadcaster),受德国政府直接拨款,服务于德国政府的意识形态需求。截至2018年,德国之声在全球60多个国家有1500名员工。

大名鼎鼎的BBC是英国的法定法人机构(即 statutory corporation),妥妥的官办媒体上世纪60年代之前,任何问题在送交议会讨论、处理的十四天内,BBC评论员均不得在节目中提及。1972年之前,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每天播放的正常节目时长都被严格限制——每天8小时。

BBC由英国内阁媒体事务主管大臣直接监管,日常运作由“独立于政府”的12人理事会负责。理事会成员人由内政部挑选,首相办公室审查,政府任命,每人任期5年。BBC总裁由理事会任命。80~90年代的BBC总裁米尔恩曾说:“我们是皇家近卫军,绝对忠诚。”

2003年12月29日,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广播局、电信管理局等机构合并,成立通讯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Ofcom)。它表面上不属于英国政府下辖机构,但它的主席由政府文化媒体大臣和贸易工业大臣共同担任。2021年,Ofcom获得网络信息监管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就成立了直属于美国总统的“国家新闻办公室”,专职制定、实施舆论监督控制“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和“自油亚洲电台”都是美国国会直接拨款(2016年,VOA获国会拨款2.18亿美元),美国政府直接管理,美国法律直接规定节目内容(1976年7月12日,美国总统杰拉德·福特签署《美国之音宪章》的“政府喉舌”、“宣传机器”。

事实却是,《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即《史密斯-蒙特法案》,Smith Mundt Act)第501款明确禁止美国之音、自油亚洲电台等国营媒体对美国国内广播,禁令至今有效。美国国会解释称:“保证政府不会垄断某个新闻媒体做为向公众发声的工具”。1985年,新修订的该法进一步收紧了VOA及其他美国政府制作的针对海外受众的宣传品在本土传播的限制。

1994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国际广播法》,新组建美国广播理事会(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 BBG),由美国国务院直接管理,下设9名成员,由美国国务卿、VOA、古巴广播办公室、自由欧洲电台、自油亚洲电台、萨瓦电台等机构的负责人组成。该案规定,上述8名成员均由总统提名,但来自同一党派的成员不得多于4人(即民主、共和两党各4人)。提名由参议院批准后就任,任期3年。

美国之音却不让美国人听到,是不是很有趣?美国政府居然用法律限制媒体自由,是不是很意外?英国政府居然直接干涉BBC的播送内容和播送时长,是不是很自由?英国、美国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党员组成委员会,监管境内媒体,而且直接出任高层,这算不算“党管媒体”?

还做梦呢?天下根本就没有绝对自由的媒体。西方媒体尤其没有资格主张“新闻自由”,它们自诞生之初就是资本的喉舌。相较之下,中国官媒都显得木讷而可爱。

事实上,英文媒体普遍受到三个政治组织的监督。

其一,1954年成立的比尔德堡会议(Bilderberg Meeting)。1976年之前,该会议由 荷兰的伯恩哈德亲王召集、主持,现任主席是亨利·德·卡斯特里斯,事实上是一个由120~150名西方各国领导人、工业界、金融界、学术界精英和媒体老板组成的精英会议,主要“协调”主流媒体

其二,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表面上是“独立于政府”,但总部在美国纽约,5103名会员几乎全是美国人,包括历任美国国务卿(外交)、中情局长(情报)、华尔街大鳄、律政精英、媒体大亨和高级知识分子。

其三,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1973年由大卫·洛克菲勒建立,布热津斯基是联合创始人。委员会包括120名北美大陆成员(其中美国独占87名),欧洲170名亚洲长期只包括日本一席,后来扩张为117席,日本占75席,韩国11席位,中国香港占7席。

从资本的角度考虑,美国共计1600余种日报、8800多家电台和8900多家电视台,但都被少数几家大型媒体集团把控。默多克是总部位于悉尼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总裁,下设160种报纸和20种杂志,包括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FOX)、英国《太阳报》、《泰晤士报》和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是美国最大的电视广播公司,覆盖全球2/3的人口。

麦克拉奇公司(McClatchy Company, MNI)在美国拥有30种日报,非日报,门户网站和数字出版物,诸如《堪萨斯星报》(The Kansas City Star)和《迈阿密先驱报》(The Miami Herald)。《今日美国》与其他42个电视台同属甘乃特公司(Gannett)旗下,还有80种每日出版物和400种非每日出版物。

《纽约时报》自己就是媒体巨头,旗下有大量子公司和媒体网站。亚马逊创始人、世界首富贝佐斯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及其下属和控股的全部媒体。乔布斯遗孀、夫人劳伦娜买下了《大西洋月刊》。大富豪布隆伯格彭博社的创始人。

话说到这,若有中国人仍然对西方媒体抱有幻想,或者对西方的“媒体自由”抱有幻想,不是蠢就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