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玉,不得了。证件照P成另一个人就算了,实际嘴脸真是相由心生。9月初曝光的一段视频中,张大部长率领一众学生会“副部长”,冲进宿舍查寝,简直是黑社会收缴保护费。滑稽的一幕冲上鬼畜区榜首的同时,令人倍感愤怒。

他妈的,学生会怎么变成这幅没有下限的样子?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学校的档次。各级学校的学生会几乎都有傲慢无礼的一面,顶尖如中山大学也不例外,聘用的学生干部竟然以红头文件公示,还标注 “正部长级”或“副部长级”,浓郁的官僚做派让人直倒胃口。

我读本科的时候,院学生会的外联部哄骗我们报名计算机二级考试的C语言培训班,一人400元,后来才发现这是校外拉赞助的硬指标。把本科新生当韭菜,割完了明年再等下一茬,如此不尊重令我大呼恶心,从此对外联部一生黑。

再后来,虽是大学,却与寄宿制高中并无区别:周四下午卫生部检查(叠军被、垃圾桶不能有垃圾、宿舍不能有人、桌子不能有东西),每天晚上生活部查灯(10:00必须熄灯睡觉),周六晚上自律部查寝(全宿舍人会被点名),周一到周五监察部查站操(所有人站在体育馆前点名然后解散)。很多举措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纯粹为了给冗余的学生会搞点事做,为各级领导营造一种“学院以科学方法管理学生”的错觉,为辅导员展示自己“关怀学生”提供机会。

牺牲的是学生的整体利益,学生会流了无数没意义的汗,自我感动的要死。

我已经读博了,眼界一开,顿觉当时“以母校为荣”的热情简直愚蠢至极。省属学校的官方微博,除了“把学校穿在身上”就是赞扬校园四季美景,校领导随便一次会议都能宣传三天,一点实在的新闻都没有。全校的学术讲座,不如我们一个学院的多,学者的层次也差很多。我们一个系的SCI论文数量、IF>10的论文数量和各级科研资金支持,是整个本科母校所有专业总和的好几倍。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工作态度、实验室硬件水平、科研学术氛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985本科,混日子可以有个金文凭,找工作至少不会被刷掉简历。你个省属高校本科有何骄傲之处?

我最为不满的就是,本科学校一直把我们蒙在鼓里,甚至它自己都不知道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什么样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然后让大批大批的本科生活在“天朝上国”的幻梦里,始终无法切实感受到鸿沟般的实力差距,毕业生在三线城市或二线城郊的中低端岗位中,继续逃避而不自知。

我们学生,没有获得作为人的尊重。食堂吃出苍蝇、蠕虫、指甲和钢丝球,打菜总是不满,女生内衣频繁被盗,校园屡有露阴癖,水盆暖瓶总被顺手牵羊,自行车总是被偷,“清真餐厅”只是单独就餐区。这些小事,我读研到读博,从未经历或听说过一次,但本科学校就是做不到,一再出现。换言之,学生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学校反而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学生的义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就成为非常鸡肋的存在。一方面它打着服务同学的旗号,实则是辅导员意志的灌输者;另一方面,它既不能有效地向上传递学生的真是想法,也限于能力而不能切实执行上面的要求。

搞笑的是,院学生会最大规模的机构竟然是自律监察委员会下设四个部门均拥有“执法权”,每个都有十几名干事,可深入学生宿舍,动辄克扣学分,分发“红黄牌”,大搞与学术、科研毫无关系的卫生、纪律评比。我一度认为,学生会形同纳粹国家机器,盖世太保、冲锋队、党卫军和青年团是它的直属武装,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每年招收新干事,自监委的报名人数最多,理由很简单——查寝、查宿、查卫生时,学长们破门而入的样子真的好拽、好酷。真别说,德国青年加入纳粹党的理由与此十分类似。

为了监管这些暴力机构,学生会还设置了“监察部”。为了配合日常工作最多的自监委,还有其他三个委员会和一个秘书处。学生会有大主席,秘书处有秘书长和两个副秘书长,每个委员会有一个副主席,每个部门有一个部长两到三个副部长。四个委员会、16个部门,实权高级干部就22人,一个年级总共招收400多学生。

如此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要从大一“培养”到大三,从部门志愿者到干事,才能成为部长。学院还设置“中青班”,假期开学前一天集中培训“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算算看,这“百万漕工”,要有多少人牵扯其中?

综上所述,言行不一是学生会工作的现实需要,机构冗杂是学生会存在的目的,威胁、粗暴、简单重复是学生会的运作手段。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沉浸在快感中——我在服务、我在奉献、我在成长。等到毕业几年后,再咂摸一下——这他妈都是什么事?学生会,无非是一群“小大人”、“小官僚”,张嘴没人话,闭嘴有官腔,油腻圆滑世故,老气横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本事滔天,实则是导员在背后,狐假虎威。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我清晰地记得,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集体要求大一新生“懂礼貌”,见到学长学姐必须问好,不然就给脸子看。新干事必须学会向部长发节日问候短信。每有不从者,扼腕叹息——“一代不如一代咯”。

一个省属高校的院学生会竟然是这幅样子,可见校学生会是什么样。反而是硕博士阶段接触的学生会组织,十分精简——一个部门,部长一正一副,最多三个干事。学生会全员加起来不到40人,学生会主席直辖部长,根本没有“自监委”那一套。不查宿、不查卫生,不查灯,没有站操。要做事?有志愿者和义工制度,还有党员先锋岗。

仔细想想,似乎从小学开始,学生干部的整体面貌就离不开“脱离群众”四个字。学生干部等同于向老师告密、谄媚,甚至是老师安插的暗桩。我理解为:从幼儿时期开始,成人世界便反复侵染、扭曲正常而健全的灵魂,用基于血缘宗亲的裙带、基于人际关系的“做人”、基于人情社会的“能力”,基于层级关系的“权术”,试图捆绑一批又一批即将步入更现代化、更开放、更自由、更具流动性的新社会的年轻人。学生会便是“旧社会”在现实中的预演,理由是“小官场”更“锻炼人”。

官僚气息浓厚的大学,往往会投射出一个官僚气息浓厚的学生会。而本来就成长于人情社会的,并不成熟的学生们,在一个急于把管理责任部分推卸于学生自身的行政机制中,自然无法了解成熟机制的运作逻辑。学生干部们只能照猫画虎,拙劣而热情地模仿其最糟糕的表面——论资排辈、吃拿卡要、溜须拍马、派系分明、称兄道弟,故而权力在学生干部手中被运作为最简单、直接的样子——暴力。

据此可知,学生会对普通学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与这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关。学校层次越低、生源越差,就越是以学生会的粗暴作风,作为推进日常工作的有效补充,甚至是唯一手段。

学校层次越高呢?倒不是说985学校的学生干部会说人话,而是因为好学校的生源,往往来自中产阶级的干部、教师家庭,对真正的权力耳濡目染,对权力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与其耀武扬威,他们更精致利己,目的性更强,善于以权谋私,诸如用学生会的职权搞好师生关系,蹭论文、蹭奖学金,争夺保研名额。增加无谓的冲突?人家不屑。

张美玉不是第一个,自然也不是最后一个。抱着乐呵的态度解构她,是一个颇为无奈但又解气的新开始——不能把学生干部们太当回事。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这种笑柄

当然,除非你不打算生孩子,从根本上杜绝了张美玉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