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挫败政变图谋:一个分裂后仍不安定的国家
2021年09月22日 82 次浏览2021年9月21日,苏丹安全机构和军方于凌晨挫败了一起政变企图,涉案人员已被逮捕并正在接受调查,局势得到控制。
苏丹处于北非和东非的交界地带,古埃及,拜占庭,阿拉伯帝国曾先后征服这一区域。加上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使得苏丹3/4的人口居于北部且多为阿拉伯穆斯林,南部多为黑人。然而,苏丹75%的石油资源位于南部,北部仅占25%。
641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并传入伊斯兰教。651年,阿拉伯人自埃及向南入侵努比亚(今苏丹),阿拉伯穆斯林从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大规模向苏丹移民,不断挤压土著黑人的生存空间,伊斯兰教便在努比亚传播开来。1821年,芬吉苏丹国被埃及阿里王朝征服,但却凭借欧洲新式武器,重占努比亚及南部的白尼罗河。1874年,埃及阿里王朝占领加札尔河及达尔富尔地区。
19世纪末,英国势力向苏丹渗透。1881年8月,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宣布自己是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掀起驱逐侵略者的“圣战”,建立“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史称马赫迪起义。1881年12月和1882年3月,起义军均两次击败埃及远征军。1883年11月,约4万起义军歼灭1万余名英军1万多人。
1884年3~7月,4万起义军包围喀土穆。英国苏丹赤道省总督戈登软硬兼施,一方面许诺减税、自治、解放奴隶,另一方面以英援军即将抵达为恐吓,但起义军不为所动。1885年1月26日,喀土穆解放,戈登(参与焚烧圆明园、镇压太平军)被击毙,英军撤出苏丹。1885年6月,艾哈迈德病逝,弟子阿卜杜拉自称哈里发(伊斯兰国家元首),建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封建国家——马赫迪王国,定都恩图曼。
经济上,阿卜杜拉大力刺激商业活动,推动工业化,使马赫迪王国成为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军事上,阿卜杜拉向欧洲购入新式军舰,在阿比西尼亚、坦葛尼喀和乌干达尔等地实行殖民统治,远征摩洛哥。文化上,阿卜杜拉废除旧风俗,宣扬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和婚姻自由,发展现代教育。
1896年,基切纳率英军向南进攻苏丹,起义军在1896年9月的栋古拉战役和1898年9月的恩图曼战役中接连失败,马赫迪起义被镇压。阿卜杜拉率残部退入科尔多凡展开游击战。战死后,侄子艾哈麦迪·哈桑继位。
1899年1月,英埃签署《英埃关于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总督由英国人担任,名义上由埃及任命。苏丹实际上沦为英国殖民地,哈桑成为傀儡。3月,英法两国就中非地区的势将范围达成协议。
马赫迪王国的行政院(Executivement,行使最高行政权)由英国变相掌管,酋长院(Congressment of Emirs,主管伊斯兰教活动)于1902年被英、埃强制解散,苏丹资产阶级须同时向马、英、埃三国缴纳高额营业税,苏丹经济和政治秩序被彻底打乱。
1945年底,苏丹民族党成立,主张以对英协商的手段获得独立。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组织的立法会议选举遭苏丹人民抵制,大规模罢工不断。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英埃关于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人民示威游行,要求英国撤军和苏丹独立。11月,苏丹工会联合会成立。
1953年2月,英埃达成协议,给予苏丹自治政府和自决权。1954年1月,民族联盟合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组成苏丹民族政府。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宣布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
1958年11月17日,文官政府被政变推翻,易卜拉欣·阿布德(Ibrahim Abboud)建立军政府。阿布德大力推行阿拉伯化。为压制南方基督教势力,1962年5月,阿布德政府颁布《传教士法》,南方反政府武装“阿尔亚尼亚运动”(Anya Nya)成立并与政府军展开游击战。1964年2月,阿布德下令驱逐苏丹南部的外国传教士,本土传教士被镇压。1964年10月28日,阿布德政府倒台,苏丹成立过渡政府,维持1956年宪法。
1965年3月,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古卜(Mohammed Ahmed Mahgoub)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总理。次年7月,议会通过不信任案,马哈古卜辞职,萨迪克·马赫迪任新总理。1967年3月,马赫迪政府倒台,马哈古卜再次为总理。次年,为解决政治危机,马哈古卜解散议会,于4月重新大选并获胜,继续当总理。
1969年5月25日,加法尔·尼迈里上校(曾于1966年在美国堪萨斯州莱文沃斯堡陆军指挥学院受训)发动政变,成立军政府,国名变更为“苏丹民主共和国”。尼迈里政府宣布停止宪法,禁止政党活动。1969年11月,尼迈里自封总理,清剿苏丹共产党。1970年3月,尼迈里挫败萨迪克‧马赫迪右翼叛乱。1971年7月19日,苏丹共产党发动政变,尼迈里一度被俘,但政变最终失败。苏丹共产党再次被清洗。
1971年9月,尼迈里在全民公决中以98.6%的绝对多数当选总统,任期六年。同年,南苏丹解放运动(Southern 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成立。尼迈里任内坚持亲西方道路,推动银行私有化并引进外资,着力发展农业。1972年,苏丹政府和南苏丹解放运动在亚的斯亚贝巴展开和谈。3月27日,双方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协定》,结束了长达27年的第一次苏丹内战。
1973年,苏丹颁布新宪法。1976年,萨迪克·马赫迪在利比亚支持下率军攻入喀土穆。1977年,双方和解,尼迈里再次当选总统,马赫迪和他的苏丹民主统一党加入联合政府。新政府的伊斯兰教政策更为强硬,也更亲西方,全部苏联专家在当年被驱逐。尼迈里是第一个支持萨达特与以色列和谈的伊斯兰国家元首。
1983年,尼迈里宣布终止《亚的斯亚贝巴协定》。6月5日,尼迈里政府将南苏丹地区分为赤道、加札尔河、上尼罗三省,取消了南方的自治地位。9月,尼迈里政府颁布“九月法令”,全面推行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法),引起了以非穆斯林为主体的南苏丹人的不满。
1983年底,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约200万人丧生,450万人背井离乡。美国趁乱介入,在乍得设立基地,培训南苏丹民族解放军,十年内提供12亿美元的军火。
1985年4月6日,阿布德·拉赫曼·苏瓦尔·达哈卜(Abd al Rahman adh Dhahab)将军乘尼迈里访问美国时,发动政变将其推翻,成立过渡军事委员会,但沙里亚法未被终止。1985年12月15日,国名被改回“苏丹共和国”。
1986年,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成为总理,达哈卜将政权交给民选的萨迪克政府。1988年11月,萨迪克政府和南苏丹解放运动等在亚的斯亚贝巴签署新的和解协定,承诺停火、冻结沙里亚法等。1989年6月30日,在沙里亚法废除表决前24小时,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上校发动政变,推翻萨迪克政府。
1991年1月,巴希尔宣布除南方三省外,苏丹全国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实施伊斯兰宗教化,推广阿拉伯语,传播伊斯兰教。
外交上,巴希尔谋求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之一。自1990年起,巴希尔庇护基地组织,允许其在苏丹展开圣战长达6年之久。1991年4月,阿拉伯和伊斯兰人民大会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召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等伊斯兰政治组织均派代表参加。大会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应团结起来,抗击外国“十字军”。
1993年8月,美国将苏丹列入“支持恐怖组织国家名单”。1996年起,美国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直到特朗普上台后才部分解除。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1999年,苏丹背负了近200亿美元的外债。
2002年,苏丹政府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主要是非穆斯林的苏丹南部黑人)进行和平会谈。在美国,英国和挪威的斡旋下,双方于当年7月签署《马查科斯议定书》,谈判取得初步成果。2004年12月31日,双方签署永久停火议定书。次年1月9日,双方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定》,第二次南北战争结束。按照协定,苏丹设立6年过渡期,南部自治区获得国家石油收入的1/3,并可在过渡期结束后就南苏丹人民自决权利举行全民公投。
鉴于巴希尔在达尔富尔地区的强奸、谋杀、酷刑等暴行中的“重要角色”,2009年,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指控其犯有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巴希尔也成为首个被通缉的在任国家元首。
2011年2月7日,根据《全面和平协议》南苏丹公投结果显示,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巴希尔随即宣布承认和接受苏丹南部公投结果。2011年7月9日,南苏丹正式成立,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PLM领导人,南方自治政府主席)为首位总统,签署《南苏丹过渡期宪法》。
南苏丹总统、副总统、议长分别来自丁卡族、巴里族、努维尔族三大族群,内部并不团结。为整顿军纪,2013年2月,马亚尔迪特将100余名将领强制退休,引起军人不满。7月23日,里克·马查尔副总统与整个内阁被总统解散。12月14日,马查尔策动总统卫队政变。马亚尔迪特总统称已粉碎其阴谋,但武装冲突迅速扩大。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总统基尔·马亚尔迪特领导下的丁卡族武装与努维尔族爆发武装冲突,南苏丹内战全面爆发。2014年1月、5月分别达成停火协议却一再被撕毁。2014年7月25日晚,世界粮食计划署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声明:7个多月来,南苏丹政府军和叛军、民兵的战斗已造成数千人死亡,超过150万人成难民,南苏丹即将出现饥荒。
2016年4月,马查尔返回首都朱巴,就任“南苏丹民族团结过渡政府”第一副总统。2016年7月,支持总统基尔和支持副总统马查尔的士兵在朱巴爆发新冲突。7月25日,基尔发布总统令,宣布解除马查尔的第一副总统职务。2018年3月,包括南苏丹解放运动(SSLM)在内的9个反对派武装组成了南苏丹反对派联盟与政府谈判,苏人解并未参与。
2017年9月,美国宣布对南苏丹实施制裁。2018年3月,制裁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南苏丹总统基尔与马查尔在亚的斯亚贝巴签署和平协议,为期五年的内战结束,马查尔官复原职。截至2019年,南苏丹内战造成约45万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2020年2月22日,反对派参与下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成立,马查尔再次就任第一副总统,内战告一段落。
巴希尔掌权以来,苏丹一直没能摆脱对农牧业自给经济的高度依赖,即便是在中南部发现石油之后,农业、工业和资源开采的发展也非常有限。这与西方国家借援助之名掠夺苏丹资源不无关系。于是巴希尔与中国展开紧密合作,自1995年起,中国就成为苏丹的主要直接投资来源国,2014年,中国投资占苏丹外国投资总额的89%。中石油在苏丹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油田年产数千万吨,多数运往中国。
随着南苏丹的独立,苏丹失去了3/4的石油收入。苏丹混乱的局势,落后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的工业基础,使得巴希尔的“现代农业计划”几乎没有进展。苏丹的矿产和天然气储量少,加之管理不善,减少石油依赖的方案又被搁置。而巴希尔又将大量预算投入军事和安全领域,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占比不高,百姓开始不满。
正当苏丹身处困境之时,2016年,苏丹的国际处境随着美国解除部分制裁而逐渐好转。巴希尔决定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路线图实施经济改革,以获得资金援助。妄图短时间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性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的要求包括:苏丹在2018年初完全放开汇率,放弃粮食燃油价格管制,取消生活必需品政府补贴,限制非必需品进口——与拉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和东欧各国的“休克疗法”如出一辙。政府补贴取消后,苏丹生活必需品价格飙升,物资供应困难。苏丹镑贬值更加严重,国际油价低迷,进一步增加了苏丹的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遭受极大困难。
2017年12月19日,苏丹北部城市阿塔巴拉出现大规模示威活动,迅速席卷全国15个州。苏丹职业者协会于当年12月25日要求巴希尔离职,此年1月又发表《自由与变革宣言》,在群众抗议浪潮中获得重大影响力。
鉴于2020年即将大选,没有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巴希尔拒绝辞职。他一方面于2月22日宣布实施紧急状态,关闭学校,逮捕大量抗议者和反对派领袖,解散联邦政府并解雇全部州长,另一方面承诺进行“真正的经济改革”。
为时已晚。2019年4月11日,苏丹发生军事政变,总统巴希尔被逮捕,并被解除一切职务。
巴希尔在IMF专家的建议下实施的脱离实际的经济改革,最终葬送了他的政治命运。可是在危难关头,美国、欧盟与联合国只在口头上对巴沙尔的改革努力表示肯定,并希望苏丹恢复稳定。同属伊斯兰世界的沙特、卡塔尔、埃及、巴林、科威特、土耳其等国虽然纷纷伸出援手,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