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情不好。不好就不好在,又有一些生化环材的兄弟姐妹们,以惨烈的方式死去。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验室发生爆燃,目前导致2死9伤。

我有几点感想:

是什么让他们在周末仍然全员实验?披露的聊天记录中,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顾一切重返火场,只为抢救出载有实验数据的电脑?为什么一群年轻人拼死拼活,不仅死于非命,还几乎留不下一具完整的尸体?这一切,都怨学生“不重视实验安全”?学校的责任呢?导师的责任呢?

谁不惜命?在天坑专业待久了就会发现:想惜命,根本没有惜命的条件。因为导师、学院不允许学生惜命,惜命就是影响实验进度,就是动了导师的饭碗、学院的评审指标。你是学生,以为自己能仗义执言,不改善安保就不干活?你恐吓谁?你不读博,有的是人愿意读。

以下情况肯定见过,但就是整治不好,即使每次都被通报:实验室通风效果不好,满是异味;钢瓶、溶剂、实验器材无处可放堆满通道;危化品堆在水池底下,陈旧药品、试剂落满灰尘?

还记得,在湿冷的风中投酰氯,在38度高温下用乙醚?有机实验室,鲜有药品不具备腐蚀性和毒性。每天接触毒素,呼嘘毒疠,实验进展不顺,心有戚戚。一周七天不歇,颓然麻木。情绪不压抑就怪了,身子不垮就怪了。两年前,我整理论文,开反应忙到凌晨三点,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连夜测熔点、收红外,干到夜里12:00,突觉后背针刺状疼痛,一口气喘不上来差点昏死在实验室门口。

他妈的,为的是毕业。

为什么?正如我之前反复劝告读者一样,千万不要把研究生导师不比中小学阶段的老师。对待学生,导师没有任何感性层面的加持,没有任何道德光环。硕博士与导师的关系,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试图以道德、良知以规范导师行为,形如以博爱感化资本家——阶级矛盾是无法用道德工具消灭的。

在导师眼中,学生不是自然人,是具有工具属性的生产资料。不是自然人,意味着硕博士不享有人类的尊严、休息和表达不满的权利。是生产资料,意味着硕博士是可以牺牲、可以挥霍,即便出了问题也不会引火烧身的耗材。既然是耗材,青春就是燃料,燃烧不充分者扔,燃烧了没烧红灶的扔,烧完了也扔。就业?待遇?那是捡煤核的人才会考虑的事情。

这种行为,是学院、学校所默许的。这是只对上不对下,只唯上不唯实的直接表现。与学术造假相比,毕业生就业数据放水更轻松,危险更低。何况,学校、学科排名,不会考虑就业率,但的确考虑论文被引量。

试想,与其斥重金升级实验室的安全条件,为何不多雇几个廉价的硕博士做实验?硕士每月补助500,博士3000。在社会上招一个人,工资十倍不止,出了事算工伤要赔偿。学生不仅便宜,死了不算工伤,出了事全怪学生,怪到自己头上也无非是停止招生二年,鲜被降职。

请记住:硕博士每个月几百块钱的补助,相当一部分导师都不愿给,给了还要强迫捐出,作为“公用经费”。几万块装修费、安全护具购置费,怎么可能掏得出?

基于众所不知的历史原因,从目前的新闻报道来看,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学不高,身不正,故而既不堪为师,更罔论为范。研究生导师,这一制度自创立至今,特别是自西方传入中国,与师长权威之传统观念相结合后,事实上容纳了一批败类狂徒。导师中的大多数人,也会被这种将阶级剥削——被我国宪法明令禁止的压迫性手段列入灰色地带的制度,失去了最后一点道德。

这不怪导师,这是制度的问题。这是考核标准、评审规则的问题。重压之下,资本家如不强迫工人生产,延长必要劳动时间,怎能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又怎样度过金融危机?何况学术界并非完全的自由市场,院士、大牛不就是一双双看得见的手?

化学,已经沦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血汗工厂,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事实上,化学对理论基础乃至逻辑能力的要求之低,以至于高中生、初中生都能完成日常操作。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与化学硕博一样,被异化成机器的第一感触就是麻木,然后就会逐渐退化——学历越高,教育水平反而越低,求职竞争力就越差,一个当之无愧的“去教育化”过程。

我一度怀疑,但愈发认同知乎某位劝退大V的说法,生化环材实际上就是庞氏骗局,传销游戏。浪费国家经费,使得一台庞大的,有无数硕博士组成的机器嗡嗡空转,没有带来任何有实际产业性意义的产出,没有为中国解决任何科技壁垒和技术封锁。食而肥者,是导师和他们的导师。

化学学科发展至今,必然进入内卷,因为化学的上游学科——数学和物理还没有突破性的发现,因此化学早就失去了探索重大、突破性课题的机会,不得不搞学科交叉,不得不在合成化学中混入理论计算才能发好文章。作为产业,化学的活力早在70年代末就消耗殆尽了。也就是说,化学已经进入到一种被动重复探索的阶段,也就是类似清代文字狱时期兴盛的考据学。具体方法上咬文嚼字,研究方向上拾人牙慧。

总的而言,我认为化学科研并非真正的科研,它的核心目的是灌水发论文,只是论文层次不同。随便开一枪,打中哪里就在那里画个圈,吹自己打得多准。学术报告也好,论文简介也罢,基金标书也是,动不动就鼓吹“解决一些问题”,可问题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没有被解决呢?因为它不需要被解决,或者这根本不是个问题。

悲惨的事实是,化学这门学科,以它现在的拉胯程度——重污染、高能耗、低产率,高成本云云,已经足以满足人类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问题的确是问题,但它们不需要解决,尤其不需要纸上谈兵似的,在实验室的小反应里解决。

化学身为“中心学科”的地位,在我看来,意味着它只能屈居二等,作为辅助。既然是辅助就不需要多少创新,不需要什么脑子,不要什么安全,当然也不想要什么人命,只要能实现上游的点子,为下游输出产品就行了。

另一个比喻是,化学是自然科学之腰。形如女子:哲学是精细面孔,物理和数学是傲然双峰,医学、药学、环境、材料和生物是翘臀。男人可以被女人的长相吸引,可以盯着胸部,可以幻想着捏一下屁股,但唯独不会对腰部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对于腰部,不同于脸、胸、臀,女人们的要求也最低——够细就行,日常打理所耗精力也最少。

看到了吗?化学越细越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化学工作者要在怎样简陋的环境中工作?想象一个束腰节食的女子:腰部压力最大、收入(养分)最少、危险最高。

从上述两个比喻中可以看出,化学是全社会的成本而非收益。正因为是成本,所以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但这不足以让化学赢得尊重。整个体系的盈利、进步,要靠其他方面弥补、拉动。

话说到这,我已无言。只想劝各位看官几句:一群想逃离压榨,努力脱坑的学生,惨死在爆燃之中,最不需要的就是舆论的致敬和感恩,最需要的是对其合法权益的奔走呼号。

进而,越是天坑专业的美女学霸、科研奇才,就越是造神运动的产物——当大多数天坑人过得不好,就越需要人为塑造一两个奇才,吸引新人入坑。不要觉得你也可以成为文章等身的大神,请问你凭什么发那么多大文章?没错,凭什么?你有院士大腿抱吗?有新兴研究方向吗?有层次高人品高水平高的导师吗?有充足经费支持,药品随便买,核磁随便打?说着说着就没底气了吧?

你敢说化学专业博士2000元月薪,比计算机本科3000美金的月薪过得好?我第一个打烂你的脸,因为你比陈平还不要脸。

这,就是天坑。这,就是化学。为了生命安全,请远离生化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