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今天下雨,潮湿发闷,写个小事。24日,南非检出新变种病毒Omicron(奥密克戎)。26日,WHO召开紧急会议并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当天,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指出,与德尔塔变种相比,新变种的“坏刺突变”数量比德尔塔多出一倍,传染力可能500%之多。西方国家迅速颁布对南部非洲国家的旅行禁令,加强边检,具体可看新闻,不再赘述。

眼见西方疫情加重,我的思绪回到2020年2月。彼时,中国疫情严重,世界各国疫情尚未起步,阴阳怪气之声此起彼伏,公知们嘲笑中国擅长解决“正常国家”、“民主国家”不存在的问题。幸好我留了案底。

德国《明镜周刊》中国籍记者吴丹丹撰文称,中国人若想消灭新冠病毒,需要的药方既不是什么西医疫苗,也不是中医草药,而是自由和民主。用词很隐晦,“你们”中国人,“我们”高等华人。

“硅谷IT胖子”吹捧美国“物质大量缺乏,那就从网上买;医疗挤兑可能出现,但没钱看病绝对笑话,谁放着一个人性病毒散播机到处乱走?美国都是先看病后交钱,看完并不告政府处理不力就不错了。”你看,吹捧之余还要暗讽一番中国医院“金钱重于人命”,夸耀美国“政府对民众负责”。此人还说:“美国估计会有几千上万人感染新冠。”他还教育中国人:“拿中国做法理解美国社会,是不了解美国的运作和模式。“言外之意,不正是——高雅的“民主”,闪光的“人权”恰恰是被洗脑的劣等东亚黄种人所不能理解的,是高等文明的标志?

一个叫“王陶陶”的人,本来我还很喜欢它对历史的梳理,特别是提供了很多值得重视的细节,结果我发现它枉顾时代变化和客观条件,把历史故事往现实事件中生搬硬套,虽偶有言中者,但其文字大多传递着一种对英美的无端恐惧。历史越读,底气反而越不足?直到他在知乎上大胆预测:“在美国疫情很难以这种方式出现并蔓延开来……有具体自我负责感之国民人格才可能避免国民虚伪巨婴心态的泛滥和无妄之灾。”最后,它明确说:“英美崛起的真正根本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强大却平凡的民族性。”

科普大V“大象公会”也指出:“美国不但缺乏完备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公共卫生监督系统也缺乏指挥中心,高度碎片化,但没人能隐瞒疫情”。

再往后,上述三人的画皮被冰冷的现实打碎,美国终究是拉胯至极。此时,大V鄢烈山再次开了金口:“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就是24小时呈现180座野战医院。”反驳者被他破口大骂:“不知天高地厚!你知道美国在全球有多少军事基地,美国航母达到美国80年前的水平了吗?”

不仅是鄢烈山,整个2020年上半年,多少人信誓旦旦,拍着胸脯保证: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它有许多许多ICU病房,用不完的口罩和呼吸机,多少爱国的人民,几万名奔赴前线的医务人员,几天内拔地而起的180家野战医院和35艘医疗船。《美国医疗军舰强烈刺激到了我们》还说:每艘船有一千张病床,绝佳的医护设施,完美的隔离病房……一夜之间,纽约港外停了十艘火神山医院。医疗系统崩溃?怎么可能!那是落后的东方国家才会有的事。

事实依旧残酷。病毒抗击不过,西方国家已经考虑与病毒共存了,放任自流。《三联生活周刊》为其开脱:“我们不必着急做出结论,而是应该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不同应对,让未来的人类找到效率更高的应对方式——这才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看到没,人道主义都有高低贵贱之分了,黄种人难道是不如白种人的下贱人种?

西方各国的“共存政策”走走停停,解封再封锁,再解封再封锁,实际上是懒政的借口,不费劲,但费人,再共存就没人了。奥密克戎变种来袭,再也没人提“共存”了,也没有人提“流感化”,毕竟以色列和日本坚决禁止认可外来人员入境。中国的疫情清零制度,严格防疫的措施,与全球平均水平比,有效地规避了95万人死亡和4884万人感染(吴尊友)。

鼓吹“共存”的大V和公知们,连西方的跟屁虫都不算,只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假“觉醒派”而已,唯西方是从的它们,竟然自诩“独立思考”,“客观理性”。它们从来没考虑过疫情,满脑子政治对抗、价值观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真是可悲。

西方平时斥责中国“清零政策”,如今却紧锁国门,显然是装糊涂。2021年8月10日,彭博社撰文《中国的“病毒清零”政策增加其数年内被孤立的风险》。既然大多数国家开始尝试与病毒共存,中国却试图长期消灭病毒,会付出很大代价。报道援引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Chen Zhengming)的话:“中国迟早要改变其封锁策略——你可以暂时保持‘病毒清零’,但你不能永远保持‘病毒清零’,因为病毒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袭来。”陈教授还很担心,当“病毒清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后,中国就不会寻求积极的战术上的改变。

你们都有病,却又积极地把病传染给唯一的正常人,不得病就要被孤立。这就是西方。不皈依西方体制的国家都是异端,哪怕西方已经是字面意义上的“有毒”。事实是:谎言和仇恨,永远无法拯救西方。即使他们摆脱了这些,也会发现:中国的作业,你们想抄都抄不了。

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