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晚8:15,上海。快要放假了。我看的这场电影叫《黑客帝国4》,一共只有两个人。后面的妹子没看懂,后半场就退了。

我把《黑客帝国》前三部看过三四遍,因此第四部的很多细节令我很感兴趣。整个观影过程,就像是一堂复习课,阔别已久的省级名师亲执教鞭:你知道这堂课要上什么,你甚至知道老师每一句话背后的含义,你饶有兴致地听完,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而沾沾自喜,但很快你就明白过来——

如果一堂课不能为学生提供新知,它将是无聊的。如果连对旧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尚流于形式,罔论拓展、训练受众的思维方式,这更是一点心思都没用的,对学生毫不负责的流水账。这样的老师的面孔是:我来了,我给你们上课了,我可以向给我发工资的教育局交差了,学生听没听懂,与我无关。

我们在生活中有多痛恨只唯上不唯实的形式主义,我就有多厌恶《黑客帝国4》。作为经典科幻作品,它的续作不应该是这样。如果只能是这样,那我宁愿它没有续作。

《黑客帝国4》的故事设定还挺有意思,蛮宏大。看得出来,为了把一个完整的三部曲硬接出新茬,编剧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其要旨是,在第三部结尾,救世主尼奥史密斯融合后,被机械大帝处决以清理失控的史密斯。此后,鉴于救世主存在的目的就是搜集矩阵中的bug并将其集中销毁,故尼奥虽死,其残留数据仍有巨大价值,因而被复活。复活的种种尝试几经失败,遂发觉必须将崔妮蒂一并复活才可成功。两人的自由意志,则被新一版的矩阵系统严加看管,看管者是蜂群程序,混迹于其他电池人的自由意志中,比特工附着效率高得多。

根据新的“建筑师”(改称“分析师”)的设计,前三部故事成为新矩阵中的一款热门游戏,开发者就是尼奥(矩阵中其他人看到的尼奥的长相,与尼奥自己照镜子完全不同,为其他前三部演员回归第五部打底),而游戏公司的老板是史密斯特工。崔妮蒂有了新的家庭(实则为矩阵眼线),常来公司楼下咖啡店,与尼奥照面,实则以尼-崔互动不断刺激尼奥,使其怀疑世界的真实性进而陷入癫狂,越是癫狂,其真身在机械城中的放电效率越高。尼奥得病后会向伪装成心理医生的“分析师”求助,“分析师”得以牢牢控制尼奥。墨菲斯作为前作中启迪尼奥的关键人物,被安排成游戏中的角色,但尼奥在设计时留了后门,才使得八哥等从游戏中将其唤醒至矩阵,再从矩阵中带回现实世界。

距离第三部结束的60年内,机械世界因能源枯竭陷入内乱,各派机器相互攻伐,可能是分析师一派(主张纯剥削,用恐惧和欲望使人类沉迷,无心觉醒)与建筑师一派(主张与人类达成默契,安插先知等程序掌握产生不确定性的主动权),前者可能获胜,但可以确定的是分析师取代建筑师,建立并控制了新矩阵。新矩阵创造前,对旧矩阵展开大清洗,前三部曲的一些角色(因失去利用价值而)死亡,梅罗文吉等手眼通天者侥幸脱逃但沦为乞丐。

同时,尼奥来到机械城后,也改变了机械世界的规则,人类不仅可以解放充当电池的人类,也可以解放电脑程序,一些机器也向人类世界投诚——这便是尼奥在三部曲末尾带来的和平,完全改变了你死我活的游戏规则,共生共存成为可能,锡安也升级为艾欧在新变局中,人类可能出现了道路分歧(主战+主和)。

暂时总结这么多,可以看出沃卓斯基从兄弟变为姐妹,照样擅长世界观构筑(虽然本片仅由姐妹中的一人指导、编剧)。但相较于第一部中的叙事手法——敢于在前45分钟内不断释放信息,制造悬念并迎来恍然大悟之感,第四部白白浪费了这个精巧的故事设定。讲好故事的意愿没了,对金钱的渴望胜过一切,糊弄了事。

这种糊弄的感觉,还体现在不断剪接前三部镜头闪回上,开场第一出戏就让八哥直接认出墨菲斯上,跳戏到吐槽华纳非拍第四部不可上,把前三部非要解释成一款热门电脑游戏上,为了推动影片结尾而不得不拯救崔妮蒂上,动作设计和场面调度拉胯到令人难以置信上(剧院机降+列车格斗尤其难看,尼奥的功夫直接换成气功,我也是服),甚至连标志性的淡绿色滤镜,都被大量撤换。尼奥的装束都与《疾速追杀》的 John Wick 一模一样。新的史密斯,唯一的价值是更加印证了,三部曲中由 Hugo 演绎的大反派是如此经典,如此难以超越。

最后的结果,正如借“游戏主创”之口所言:要哲思,没哲思,怕观众看不懂;要动作,动作不好看,只是咣咣咣爆爆爆。

正统续作,成了他娘的同人作品。同人都不如,同人都知道不能把同一个故事换个皮再讲一遍,都知道不能让两个五十多岁的老同志靠谈恋爱强撑剧情。

这样的成片,在我看来是无法接受的。怪异到让人胸闷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