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总统为何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2022年01月30日 96 次浏览1月28日,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决定在来访中国参加冬奥会开幕式期间,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表示,费尔南德斯总统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无论对阿根廷还是世界来说,毛泽东都是一位非常、非常重要的领导人。”
第二,费尔南德斯总统本人也是阿根廷庇隆主义政党——正义党的主席,庇隆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联系”。正是由于上述历史渊源,在去年中共建党百年之际,费尔南德斯总统还受邀成为了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致辞的外国领导人之一。
庇隆主义在阿根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庇隆主义为何与社会主义产生联系?
1943年,统一军官团发动1943年革命,拉蒙·卡斯蒂略·巴里奥努埃沃总统被推翻,军政府上台。1943年6月7日,因加入同盟国向轴心国宣战的立场与军政府“保持中立”不符,上台仅三天的阿图罗·劳森被迫辞职,佩德罗·帕布洛·拉米雷斯接任。1944年3月11日,埃德尔米罗·朱利安·法雷尔继任,“1943年革命”宣告结束。阿根廷向轴心国宣战,彼时距欧洲战场结束仅一个月。
时任阿根廷陆军上校的胡安·贝隆在1943年革命期间声名鹊起。同年11月被任命为劳动和福利部长。1944年2月,贝隆被任命为副总统及陆军部长,掌握军政大权。
1945年10月9日,贝隆不堪军中反对,被迫辞职并遭逮捕。阿根廷工会掀起大规模抗议示威,声援贝隆。10月17日,贝隆获释,不久后与伊娃·贝隆(即贝隆夫人)结婚。同年,贝隆组建工党(正义党前身),准备参加总统选举。在贝隆夫人的帮助下,工党获劳工和妇女团体的大力支持。1946年2月24日,胡安·贝隆以56%的得票率当选阿根廷新任总统,6月4日宣誓就职。
上任后,贝隆执行极具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独立”方针:其一,反对美、英、法等国对阿经济的介入、操控,将在阿大量外资收归国有,特别是阿根廷铁路;其二,1947年出台了国有工业发展“一五计划”,大力推动国家工业化;其三,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其四,大力修建学校、医院、福利房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其中包括22座水力发电站和天然气管道。
贝隆“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工人且反对阶级斗争的“第三位置”被称为“贝隆主义”。
庇隆与毛主席有多次书信往来,在信中,他曾称毛主席为“我亲爱的主席和朋友”。毛主席则送给过庇隆夫人一座木质梳妆台作为礼物。
贝隆执政时期,阿根廷无线电产品销售量增加6倍,冰箱销售增加218%,劳动者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住环境大为改善。阿根廷因此产生了南美洲最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人均GDP居南美各国首位。同时,各行业工会规模倍增,全国最大工会——劳工总同盟在贝隆的组织下成立,政府内阁中也出现了出身工人阶级的官员。此后数届大选中,劳工总同盟一直是正义党的重要支持者。
1940年代后期,在贝隆允许下,阿根廷成为了纳粹战犯的避难地。
一片繁荣之下,再度潜藏着深层危机。自独立之初,阿根廷就没能完成完整的国家建构,地方和中央矛盾不断,常常陷入内战。即便是相对和平时期,也难以构建强有力的“大政府”——大投资、大福利、大税收等贝隆主义政策离不开的东西。这就意味着,贝隆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政治土壤,阿根廷中央政府的政令和投资均难以在各地落实,反而引起腐败,降低行政效率。
其次,贝隆政府的福利投入力度过大,超过了经济发展能承受的水平。多次发布行政令要求企业直接提高工资。工人收入过度增长,导致“钱不值钱”,迅速通货膨胀。期间,阿根廷工人的工资增长了35%,生活开支却增长了73%。此后,正义党执政时期多采取揠苗助长的手段提高居民收入,被反对党攻击为“以国家财政支付无收入者以换取选票”的“独裁行为”。
1951年,贝隆顺利连任。1952年,贝隆夫人死于癌症,年仅33岁。1955年9月,由于阿根廷经济疲软,贪污腐败横行,贝隆在军事政变中被推翻,六年任期尚余两年。贝隆辗转流亡至巴拉圭、西班牙,最终获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保护。1956年,主张“反贝隆主义”的佩德罗·尤金尼奥·阿兰布鲁总统签署4161号法令,宣布正义党违法,禁止一切示威活动,贝隆主义支持者被迫转入地下。
1958年5月1日,不妥协激进公民党的阿图罗·弗隆迪西就任总统。在经济上,弗隆迪西政府采取有限私有化、鼓励投资等措施,扭转了贸易逆差,阿根廷的能源、工业自给自足。政治上,弗隆迪西解除了正义党的党禁,军方十分不满,成功迫使其下台。按宪法,参议院临时议长何塞·玛利亚·基多继任为临时总统,正义党再度被禁。
1963年,阿图罗·伊利亚当选阿根廷总统。任内,阿根廷经济复兴,但伊利亚主导的贝隆主义合法化进程失败。1966年6月29日,胡安·卡洛斯·翁加尼亚发起“阿根廷革命”,将其推翻。短暂的民主政治结束,阿根廷再度回到军政府独裁中。
翁加尼亚关闭国会,取缔所有政党,学生会和工会遭解散,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大规模抗议示威此起彼伏,贝隆主义者组成多支游击队,绑架、暗杀了宣布正义党非法的前总统阿兰布鲁。为缓和局势,1971年,亚历杭德罗·阿古斯丁·拉努塞将军宣布恢复民主宪政,允许胡安·贝隆的心腹——埃克托尔·何塞·坎波拉参加总统大选。
1973年3月11日,阿根廷再次举行总统大选,正义党候选人坎波拉成功当选,向被定罪、入狱的游击队员颁布特赦令。不久,贝隆归国。7月13日,坎波拉宣布辞职。9月23日,贝隆再度当选总统。10月,贝隆宣誓就职,第三任妻子伊莎贝尔(曾是舞蹈演员)出任副总统。
贝隆的第三个总统任期内,阿根廷陷入动荡,政治派系矛盾加剧,一度升级为大规模流血冲突。政府不得不颁行一系列紧急法令以维持秩序。1974年7月1日,重新上台仅九个月的贝隆在任上病逝,葬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享年78岁。
1976年3月24日,接任总统的伊莎贝尔·贝隆(世界首位女总统)同样被军事政变推翻,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上台。短暂的任期内,伊莎贝尔曾签署秘密法令镇压左翼势力,但仍无法阻止阿根廷经济和安全形势的恶化。
魏地拉提出的“国家重组进程”的真实目的是巩固军政府独裁:国会被关闭,最高法院法官被免职,政党遭取缔,工会被解散,遭受酷刑、被秘密处决的左翼游击队员及同情者至少三万人。1979年,在军政府高压统治下,社会治安基本恢复,但军政府盲目引进外资的举措,重创了阿根廷民族经济,群众怨声载道。
离开庇隆主义,被军政府控制的后果是,阿根廷从此陷入债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