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墩墩热潮,浅谈宏大叙事之于中国青年
2022年02月16日 73 次浏览2月15日,冬奥赛场,我已经不想关注中国拿了几块金牌。冬奥会之于我,无非是一场开幕式表演,花样滑冰和滑雪技巧的比赛,没时间看,也不感兴趣。
这几天国际上大事不多,所以随口聊一点感想。
冰墩墩是不是供不应求?媒体这么说,视频弹幕这么发,但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不喜欢跟风卖一切被突然炒热的纪念品。甚至我觉得,中国一切重大活动的吉祥物,大多缺乏设计感,本来就是实用性不够的商业品,再没有美感,简直是一块高价购买来的轻型垃圾。如果是被某音、某博带起来的热潮,我还能捏着鼻子骂它两句“消费主义”、“审美降级”,如今官家媒体强推冰墩墩,在我眼中仿佛赶鸭子上架,我这种路人反而越想敬而远之。
在我身上,宣传机器反而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无感的东西越看越膈应,一部分群众被越逼越远了。不为什么,我只是不喜欢被人掰开嘴强喂东西的感觉,屎尿也好,珍馐也罢,只要是强行,一切东西都不行。
我不想被人代表,我不想被人规训——你应该喜欢什么,你必须喜欢什么。
冰墩墩是这样,谷爱凌也是这样,媒体饥不择食,逮着一头羊可劲薅羊毛的样子,真的很败坏路人的眼缘。十条热搜里谷爱凌占五条,冰墩墩占三条,而且每天如此。甭管买不买,先大把大把灌输,制造焦虑,倒逼需求。社会主义的媒体玩起了资本主义的把戏,反对饭圈的媒体干着饭圈的事情,一边强调集体主义牺牲奉献,一边却迫不及待地造神、捧神。
流量不能这么赚。试举一例:在114家电视台播放514套赞美婚姻的电视剧、1919个专家在电视上破解“恐婚”情绪,810场整点新闻渲染“少子化”危机,年轻就会乖乖结婚,一气生三胎?
关键不是炒热氛围,关键在于创造条件。很多年轻人就像我一样,初八就返校,初九做实验,比赛没时间看, 睡觉都凑不够7个小时,月收入也就够吃个饭,去滑雪场的车费都出不起,请问媒体让我拥抱冬奥,我怎么抱?媒体让我结婚生子,我跟谁结?
有意思吗?现在的舆论场塞满了焦虑、恐吓,缺少真正的交流和共鸣。至少,从冰墩墩来看,中国十分缺少承载集体记忆的载体。或者,这样的载体太没有代表性。
14年前多少人收藏北京奥运会的五个福娃,10年前多少人买下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我家现在还挂着它。可是,这些玩偶升值了吗?我们还记得世博会吗,记得东方之冠用了七种不同的红色?当我们怀念起北京奥运会,想到的是开幕式的击缶、山水卷轴、繁星五环、活字印刷,然后是体育比赛、场馆和祥云火炬、金镶玉的奖牌,几乎想不到吉祥物,特别是它们的谐音是“北京欢迎你”吧。
好消息是,与西方奥运会的抽象吉祥物相比,中国的至少还算人类艺术。
对于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有产者,我很讨厌你们说,我不成功是因为我不努力,试图草草找平不可逾越的阶级差距。你们的子女在培养音体美特长、掌握外语的时候,我们在题海战术中彻夜搁浅。你们的子女在万众瞩目下弹琴、滑雪的时候,可有人喜欢看我们表演做题?资源加持下的优秀,已经被你们垄断,现在你们还想重新定义“人才”。
对于那些总是追逐热点,然后迅速转移注意力的人们,无论是碌碌大众还是爱国小将,我想劝你们,警惕群体性的盲从,多一点公民精神。跟风时多一点自己的看法,免得被时代的浪潮拍碎;独处时多一点家国心怀,不要被个别的报道带坏带偏。
治国不能靠比烂,发展不能靠催眠,进步不能靠歌颂,改革不能靠敷衍。什么事都跟美国、印度、日本比,比不过就唉声叹气,比过了沾沾自喜,爱恨交织,情何以堪?不能说,美国也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中国就不去做,美国做得好的事情我们不去学。
像傻子一样天真的活着,是中国制度和中国社会赋予中国公民的特殊权利,但中国人历来是相互保护的,组成万里长城,保卫父母家小。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它既贫穷又富有,即开放又保守。中国日益繁华,每一幕激烈地刺激着眼球,浓烈地流淌在呼吸视听中,任何人都会自发地激荡起自豪的情绪,然而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还有另一个沉默的中国。
这也意味着,现代的中国公民,不能无视繁荣之外的、前现代文明的祖国。“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固然是一幕盛景夙愿,但代价又是什么,是谁承担着这份痛苦?有时候我也思考,我喜欢的这些“宏大叙事”,哪一个不是境内外媒体输送给我的,哪一个不是用来在茶余饭后吹逼的?国际大事、家国情怀,任何一个都是千斤重担,我一个连外卖都没送过的臭穷酸,怎么可能担得起?
但是,伟大的时代,必然是阶级正常流动的时代,也必然是平民英雄辈出的时代。望野无遗贤,万邦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