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邓公,小平你好
2022年02月20日 76 次浏览2月19日,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
中国何其有幸,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分别由连续两位伟人(毛、邓)掌舵撑船。他们都身兼政治、军事强人双重身份。政治强人对内支撑起稳定的政治局面,军事强人对外实行“以攻为守”的革命或武力输出。
两位伟人,在建国之初和改开之初等两个特别复杂的内政外交形势下,凭借冷峻的眼光和一流的博弈技巧,特别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以群众为本),排除一切困难、一切诱惑、多数错误,鞠躬尽瘁时终于把国家带入正确方向。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工业化+两弹一星),邓小平则设计、推动改革开放并使其成功,进一步改造了中国社会,以和平手段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认为,邓公第一大贡献是,第一时间把中国沉重的军工、国防压力解除,将释放而出的大量劳动力变为产业工人,让中国切实吃上了人口红利。例如,邓公“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论断,以及1985年百万大裁军,让军工业沉重负担骤减。这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先进行经济(开放)改革且几乎是唯一成功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军工让位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融入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这是很大的贡献,也有很大的风险。历史上但凡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突破性改革,很容易变成政治上的大崩溃,但同样面对国家内部既得利益阶级作梗,以及西方的联合封锁、制裁,只有中国完成了转型,这无疑是一项奇迹。
如果你不能理解“中国加入全球化”的伟大意义,不放回过头去看,也会得出这个结论:中国主动搭上了全球化的末班车。要点是“主动”和“末班车”。此前,全球化进程被西方一家独揽,用于对苏封锁;此后,加入全球化的国家,要么是亲美派下跪乞求,要么是被动卷入,要么存在潜在经济问题,几乎只承受了全球化的副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先加入,个头大把红利吃光了)。
80年代,西方为什么看中中国,心甘情愿把中国纳入国际市场?中国又为什么主动加入?经济必要性和政治独立性是并存的。换言之,你情我愿。被接纳,意味着中国承接西方产业转移,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这第一桶金,想挣到?而且越过越有?西方给了机会,中国也要中用才行啊!
邓公的第二大贡献,是在将全国从“左倾”状态中解救出来,却也在物质条件极为困苦的情况下遏制了西方思想的侵蚀和蔓延,意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最低谷之前,完成了思想“换装”,意识形态上转攻为守,对西方态度上化敌为友,坚持并发展了一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邓公的第三大贡献,是以强大的政治决断力,延续了毛的外交伟业,实现一系列对外博弈的胜利。首先,1977年邓公复出时,越南和苏联的挑衅和逼迫进一步加深,对美关系陷入僵局。1979年,苏联威逼更甚,中蒙、中苏边境大军压境,又入侵了中国西部的阿富汗,前一年的11月3日还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岛的扩张。这等于在北东南三面包围中国。与此同时,美国并不同意中国提出的建交三条件——对台断交、撤军、废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虽然中美双方都希望尽早建交遏制苏联,但邓小平却存得住气——苏联最大的敌人并非中国而是美国,我们可以等。等到中越边境摩擦升级,美国最终同意建交。请注意,中美建交、闪电访美、对越自卫反击和《告台湾同胞书》等一系列大动作都是在1979年前四个月内完成的,邓公不可谓不迅速。特别是在访美期间通知(请注意不是商议,而是通知)卡特中国即将出兵越南,迫使美国在开打后正告苏联政府不得轻举妄动,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多了一道外交保障,颇有毛时期借赫鲁晓夫访华归国不久立刻炮击金门的妙笔。
这也是邓小平作为关键人物,具备强大心理抗压能力的体现,而他的沉稳,总能给对方领导人(美+苏)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
邓公主持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很多绝妙之处。首先,它在越南统一全国不久、深获苏联支持的顶峰期,彻底打破了越南一统中南半岛的美梦,证明了美国都打不过的超级硬茬实则外强中干。
其次,它向全世界证明了,苏联扩张已达强弩之末,世界大战根本打不起来,中国和美国为首的西方信心大振,“恐苏症”大为减缓,主动对苏采取攻势而不再一味让步(里根),冷战之天平从僵持逐步倒向西方取胜。
第三,苏联至此被套牢、扼死直到解体。1979年中美建交,标志着苏联陷入美国牵头的全球反苏阵营的重重包围,中国则是对美苏双方胜负起重大作用的关键配角,是苏联走活外交路线的关键,但苏联因自卫反击战而骑虎难下,始终无法对华缓和。
自卫反击战时,苏联并没有对中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几乎坐视越南被中国单方面蹂躏。对于自诩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来说受刺激太深,非常掉价。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难说没有为了找回面子,继续加码压迫中国的考虑,现在看来苏联这种公然入侵不结盟运动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行为,是一步大臭棋。苏联甚至没有在入侵前与美国通气,幻想美国会同布拉格之春一样基本保持沉默,结果反而导致苏联与西方的彻底决裂,西方基本破除了对苏缓和的念想,加速了苏联的孤立。
比如,邓小平也提出中苏关系缓和的三大前提:苏联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兵,苏联从阿富汗撤兵,苏联敦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兵。苏联自觉接受第一条尚可,三条同时接受太抹不开面子,仿佛被“小弟”教训了一番。苏联让步而不服软的态度,邓公的应对仍旧是——我可以等。中国被两强双重孤立的状态已经打破,苏联能承受被彻底孤立的代价吗?
这种给出苏联一时难以承受的要价的博弈手段,事实上是规训苏联,使其接受中苏两党两国的平等地位,重塑中美苏三方关系。但是苏联一条路走到黑,直到窒息才终于服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希望两国关系正常化,表示可以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兵,阿富汗也可以撤。不过,邓小平通过罗马尼亚总统齐奥赛斯库告诉戈,三大障碍必须同时解决,戈最终同意。1987年,苏联先后撤离了中苏、中蒙边境驻军,1988年从阿富汗撤兵,1989年敦促越南撤兵并促使越南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同年戈氏访华面见邓小平,中苏关系终于缓和,怎奈俄国局势大乱,苏联解体,中国外交再次陷入不明。
最后,一场快进快出的战争避免了中国夜长梦多深陷越南战场,其后长达十年的双边轮战更迫使越南穷兵黩武,经济发展全面停滞,同时苏联不得不常年大笔援助越南,被持续放血。这样一招大大拉近了中美关系,塑造了邓小平的强人形象,强人主政的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大为巩固。
1988年波兰变色后,罗、匈、保、捷、南、东德和阿尔巴尼亚相继放弃社会主义,1991年7月1日华约解体,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中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经济发展显著放缓,1990年更是改开以来经济增长最慢的一年,14年来因巨大争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导致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市场和计划的关系,仍未确定,但90年代初则必须回答不可。
邓再次出手挽救危局。从苏联解体到1992年11月3日克林顿(对华强硬)胜选的不到一年时间,邓公迅速完成南巡讲话,与以色列、韩国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促成日本天皇访华(利用日本打破89年以来的西方制裁),召开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改革扭转颓势(加快发展大胆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同时规避美西方“乘胜追击”全面经济渗透)等重大举措,时机不可谓不准,速度不可谓不快。
我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对邓小平的评价只高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