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一、科研为混乱、反常的有机化学塑造秩序与规律

二、真相刺耳扎心,喊打喊杀无用,学会接受适应

正文部分:

一、科研为混乱、反常的有机化学塑造秩序、规律

注意,从第四章《文献阅读》开始,我一直强调“逻辑”一词。

诚然,有机化学的知识细碎繁杂、定性概念多,定量计算少,物质反应、性质的影响因素多且很难定量精算,靠经验和直觉估计,因此讨论容易变成权威的一言堂;理论上对实验的指导和预测有限,更多是找补和解释的作用,同一个现象说法各异甚至自相矛盾,特例比规律还要普遍,因此学习者像陷入一盘散沙的无力的人,抓不住提纲掣领的救命绳索;研究上,有机化学先入为主的验证性科学,从实验设计到分析手段都是先射箭后画靶,客观的实验数据是用来验证主观预测的工具。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有机化学没有逻辑。这种观点,我不受亦不辩。

我想提醒读者,化学无论如何也是一门科学,不是赌博。要想发表科研论文,就必须凸显其科学性,压制其随机性。本系列中,我们反复推荐的诸多良好的科研习惯,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所以,有机化学是一门在纷乱中塑造秩序,在反常中总结规律,在混沌中摸索逻辑的学问。

李光地在《榕村续语录》中说:“考亭至训,身劳而心安则为之,利少而义多则为之。”我们推荐的良好习惯、可靠经验,无不是“身劳而利少”。这一条已劝退了不少人,我无法拿出有效地说服他们,我只有一句——这些事“心安而义多”。既然如此,请放手去做。

二、真相刺耳扎心,喊打喊杀无用,学会接受适应

我在第一章就提到过,中国文化中潜藏着生存焦虑,内卷是填补这一焦虑的外在表现。人多地少的危机会换个形式在东方复现。一般地,人类对优秀个体的评价是基于其利他属性,但东方民族更进一步,即优秀者能在当前阶段满足下一阶段的要求。优秀的幼儿达到小学生的拼音和算术水平,优秀的小学生接触初中难度的奥赛题,优秀的初中生学习高中知识,优秀高中生靠大学知识参加竞赛和自主招生,优秀的大学生提前进组参加创新实验,优秀的硕士工作强度对标博士,优秀的博士像博士后一样独当一面,优秀的博士后承担讲师的部分工作……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永不结束的高三。天下只有无垠的苦海,没有一劳永逸的“上岸”。我们中的大多数,既跳不了级,也跳不了楼,只有闷头走下去。所以,我分享经验的目的,就是要将浮躁者敲醒,为奋进者鼓劲,越早掌握必要的技能,拥有正确的心态,越能在这个行业中存活。就算是挣扎,也要挣扎的好看一点。刚入行的我多蠢啊,我多希望当年有人能帮我一把。如今我有一把破伞,我愿分享给你。

我知道,学界有太多的不公平。但你是成年人,你要意识到对世界严加批判、喊打喊杀、愤世嫉俗,并不能改善个人在当下的处境。高位者的话虽然刺耳,却是实话。舆论上驳倒它们只能带来短暂的精神富足,睁开眼睛依然蜷在出租屋里吃国潮外卖,而董蒋二妇照样名校学位,蒙古那氏照样定向委培,曹李之辈照样图片误用,顾曹之流照样燕舞莺歌……你不服气,又能怎样?

在我看来,接受世界上的种种不公与歧视,承认世界不是你心中的理想社会,承认自己无力改变糟糕的世界并选择加入既得利益一方,应当是普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无论你是死是活,是硕是博,是怒是悲,是神是佛,规则就立在那里。也许顶端的少数人破坏了大环境,也许规则可以为一些人灵活变通,但是你,我的朋友,只是规则之树上的蚍蜉。纵览历史,所谓“逆袭”无不是接受规则、适应规则、操纵规则、成为规则。牛马总是臣服于牧民,但每一个牧羊人都曾是合格的牛马。从牛马变成牧羊人当然难,而且越来越难,但你有的选吗?

老一辈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即先不把自己当人,才能不把别人当人。如今虽不必不把自己当人,但不吃苦,不仅成不了人上人,也成不了体面的人。换言之,当你带着混文凭的心态,迟到早退、糊弄了事、不信不学、散漫拖延、屡教不改时,请记住政治正确不护庸人,“你的思想配得上你的苦难”